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湿地甲烷的产生、氧化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陈槐1; 周舜2; 吴宁1; 王艳芬3; 罗鹏1; 石福孙1
刊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06
卷号12期号:5页码:726-733
关键词湿地 甲烷排放通量 甲烷产生 甲烷氧化 甲烷传输
ISSN号1006-687X
其他题名Advance in Studies on Production, Oxidation and Emission Flux of Methane from Wetlands
产权排序1
文献子类Review
英文摘要甲烷研究已倍受科学界关注,不仅由于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贡献率达25%,还因为单分子甲烷的增值潜势是二氧化碳的15~30倍.湿地是甲烷的重要来源,估计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甲烷排放的贡献率约为20%,即为100~200Tg a?1.湿地甲烷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在土壤氧化层以及根际中部分氧化,然后通过土壤、水体和植物体排放到大气中去.就近10a来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产甲烷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环境因子的生理生态和分子生物学,尤其集中在稻田产甲烷菌的研究上,因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突破.产甲烷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要对甲烷排放量估计、甲烷排放动态研究以及在甲烷排放建模等方面取得进展,必需在甲烷产生机制上进行突破.甲烷氧化菌的研究集中于菌群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其自身氧化能力上,应用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甲烷氧化过程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氧化过程具体机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需要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甲烷传输过程是研究甲烷排放动态的基础,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国内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田研究上,对高寒湿地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湿地甲烷通量的研究是目前温室气体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大气中甲烷气体浓度增加与湿地甲烷通量的关系.湿地甲烷通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对影响湿地甲烷通量的因素的研究相当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对生物因素的关注.由于学科的发展,近10a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之过去更为全面和系统.图1表1参68
URL标识查看原文
WOS研究方向Environmental Sciences & Ecology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2608637
源URL[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29879]  
专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_生态研究
通讯作者吴宁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西华师范大学;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槐,周舜,吴宁,等. 湿地甲烷的产生、氧化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12(5):726-733.
APA 陈槐,周舜,吴宁,王艳芬,罗鹏,&石福孙.(2006).湿地甲烷的产生、氧化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2(5),726-733.
MLA 陈槐,et al."湿地甲烷的产生、氧化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5(2006):726-73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