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早中新世一第四纪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祝幼华2; 刘新宇3; 马瑞芳1; 罗威3; 王学恒2; 徐守立3
刊名古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16
卷号55期号:3页码:385
ISSN号0001-6616
英文摘要

西科1井0.10—1267.80 m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低,属种比较单调。分析831个样品,仅在48个样品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10属17种及1个未定种, 主要化石种为Calcidiscus leptoporus,C. macintyrei, Coccolithus pelagicus , 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 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 , G. oceanica. Helicosphaera carteri, H. euphratis, Pontosphaera multipara. Pseudoemiliania Lacunosa, Reticuiofenestra minuta , R. minutula, Sphenolithus abies,S. moriformis和S. neoabies等。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生物事件及组合特征,结合有孔虫和大型底栖钙藻等研究结果,对西科1井0.10—1267.80 m地层进行了划分,大致可划分为5段:1) 0.10—212.20 m地层属于第四系NN21 — NN19带;2) 214.29—328.69 m归属于更新统NN18带至上新统;3) 330.97—598.12 m属于上新统NN15带至上中新统;4) 599.53 —1231.62 m归属于中中新统至下中新统;5) 1233.62 1267.80 m为下中新统。由于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未建立完整的钙质超微化石带序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及组合特征, 确定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至第四纪。西科1井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 对该井生物地层的划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25529]  
专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作者单位1.GEOPS, Universite Paris-Sud, CNRS, Universite Paris-Saclay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祝幼华,刘新宇,马瑞芳,等.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早中新世一第四纪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 古生物学报,2016,55(3):385.
APA 祝幼华,刘新宇,马瑞芳,罗威,王学恒,&徐守立.(2016).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早中新世一第四纪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55(3),385.
MLA 祝幼华,et al."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早中新世一第四纪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 55.3(2016):38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