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腹山鹪莺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丁志锋1,2; 梁健超1,2; 潘新园1,2,3,4; 胡慧建1,2
刊名动物学杂志
出版日期2016
卷号51期号:06页码:969-976
关键词黄腹山鹪莺 喂食次数 雏鸟生长 逻辑斯蒂曲线
英文摘要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察窗进行行为观察,观察距离在5 m以内;在雏鸟身体上用无味彩笔标号以区别雏鸟个体:10日龄前,标记于雏鸟背部,10~12日龄,标记在雏鸟跗跖处;对部分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形态增长,并比较每个回归方程斜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育雏由雌雄共同承担,育雏期(11.9±0.4)d(n=7巢)。幼雏出壳后亲鸟早晚暖雏,第7天起亲鸟白天不再暖雏;2)随雏鸟的生长,喂食次数和食物种类逐渐增加,雏鸟日龄与喂食次数极显著相关(r=0.995,P<0.01);3)育雏期雏鸟食物皆为动物性食物,以蜘蛛目物种所占比例最大(40.95%),其他包括幼虫及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节肢动物;4)Logistic曲线方程中,体重的生长率常数k值最大,与其他k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黄腹山鹪莺体重、体长、尾长、翼长、嘴峰、嘴裂、第三根初级飞羽(简称为P3)、跗跖及爪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P<0.01),参数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代替;6)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遵循最重要的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符合能量分配假说。黄腹山鹪莺喂食次数、雏鸟生长速率(k值)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也可能是对巢址环境多变的适应。
源URL[http://210.77.82.179/handle/2SCSIERX/3073]  
专题研究领域
作者单位1.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州 510260;
2.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
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丁志锋,梁健超,潘新园,等. 黄腹山鹪莺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J]. 动物学杂志,2016,51(06):969-976.
APA 丁志锋,梁健超,潘新园,&胡慧建.(2016).黄腹山鹪莺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动物学杂志,51(06),969-976.
MLA 丁志锋,et al."黄腹山鹪莺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动物学杂志 51.06(2016):969-97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华南植物园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