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渤海及北黄海海岸带大气环境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田媛
答辩日期2020-05-23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骆永明
关键词海岸带,微塑料,大气沉降,时空分布,沉降通量,表面形貌,生物膜
学位名称工学硕士
英文摘要近年来,微塑料污染逐渐成为全球环境热点问题。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密度低等特点,可以在河流、洋流、风等外力作用下发生迁移,并作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载体带来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目前,对于大气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本研究选择渤海及北黄海海岸带为研究区,设置了荣成、烟台、龙口、东营、天津、乐亭、兴城、营口、大连、庄河和东港,共11个采样点,开展了大气沉降样品中微塑料粒径、颜色、类型、成分、表面形貌及其附着物、沉降通量等多点连续调查研究,以揭示海岸带大气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了解海岸带城市和自然环境中大气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和沉降通量,为评估大气环境微塑料的生态和健康风险和管控大气微塑料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渤海及北黄海海岸带不同采样点的大气沉降微塑料类型组成比例不同,但均以纤维类为主(93.5~98.8%);不同采样点的微塑料来源影响微塑料类型。不同采样点的大气沉降微塑料中透明微塑料所占比例最高(29.1~69.4%),其次为黑色、蓝色和灰色微塑料。不同采样点的大气沉降微塑料的粒径均以小于1 mm为主(54.8~69.8%),但粒径组成比例不同;微塑料丰度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而快速递减。大气沉降物中以赛璐玢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所占比例较高;当采样点(天津和大连)位于市区中心,赛璐玢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3.5%和49.1%);当采样点(乐亭、兴城和东港)位于生活居住区或服装加工业附近时,PET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50.0%、47.4%和47.7%)。城市大气微塑料沉降通量高于郊区。海岸带大气环境微塑料丰度的沉降通量具有空间特异性。 (2)渤海及北黄海海岸带大气环境微塑料丰度和沉降通量存在季度和年度变化。年季的大气沉降微塑料类型组成比例不同,均以纤维类为主(91.5~98.5%)。各年季中均以透明微塑料所占比例最高(32.3~83.8%),不同年季大气沉降微塑料的粒径均以小于1 mm为主(55.5~72.4%),并且当大气沉降微塑料数量较大时,粒径小于1 mm的微塑料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高。不同季度的大气沉降微塑料中PET和赛璐玢所占比例较大(PET:38.9~50.0%;赛璐玢:33.8~52.9%)。大气微塑料沉降通量最高值多出现在夏季和冬季,最低值多出现在春季。 (3)大气沉降微塑料表面存在裂纹、裂缝、孔隙等明显风化痕迹和球菌及杆菌附着物。微塑料表面存在的生物膜主要由胞外多聚物、活菌和死菌组成。表面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组成,表明大气沉降微塑料具有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 (4)估算通过大气传输沉降至陆海环境的微塑料数量和沉降量,每年通过大气传输沉降至渤海区域的微塑料数量为1.42~7.51×1015 个,平均质量为427 吨,沉降至北黄海区域的微塑料数量为1.1~1.93×1015 个,平均质量为156 t。位于市区采样点的大气微塑料沉降数量和质量普遍大于郊区采样点,大气沉降微塑料是渤海及北黄海海岸带陆海环境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学科主题环境科学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yic.ac.cn/handle/133337/25273]  
专题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知识产出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媛. 渤海及北黄海海岸带大气环境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