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以来东北印度洋活动峡谷附近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响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朱珠 |
答辩日期 | 2019 |
授予单位 | 南海海洋研究所 |
导师 | 刘建国 |
关键词 | 孟加拉湾,元素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物源,印度季风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海洋地质 |
其他题名 | Geochemistry of core sediments along the Active Channel, northeastern Indian Ocean over the past 50,000 years: sources and climatic implications |
英文摘要 | 本研究通过对孟加拉扇下部和扇端的两个柱样沉积物的常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AMS14C等分析测试,研究了研究区沉积物在五万年以来的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基于有孔虫壳体AMS14C测年建立了五万年以来研究区年代框架,利用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等指标判别了研究区五万年以来沉积物的物源及物质运移模式,并根据化学风化相关指标探讨了孟加拉扇下部和扇端沉积记录的周边源区在五万年以来印度夏季风的演化历史。测试结果显示,10YDY09孔沉积速率在1.8~6.15 cm/ka 之间变动,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以前沉积速率最高,在4.22~6.15 cm/ka之间变动;12I712孔沉积速率变化波动较大,在2.53~9.74 cm/ka之间变动,与10YDY09孔沉积速率的变化规律相反,12I712孔在末次盛冰期以前沉积速率高,在6.75~9.74 cm/ka之间变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10YDY09孔因子1中大量的陆源指示元素可以推断为大江河流的陆源物质输入,因子2代表近源的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因子3可能指示了海洋自生作用,因子4反映了远源沉积物输入的变化,因子5可能指示了多种来源;12I712孔因子1指示喜马拉雅物质和印度陆源物质的综合影响,因子2代表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伊洛瓦底江的贡献,因子3主要代表孟加拉湾西部印度半岛的陆源输入,因子4推测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因子5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对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和Sr-Nd同位素指标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孟加拉湾10YDY09孔沉积物主要物源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克里希纳-戈达瓦里河携带的陆源物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末次盛冰期及以前贡献较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河在末次盛冰期时期贡献相对较低,默哈纳迪河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贡献大幅增加并成为主要物质来源。12I712孔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为印度陆源物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仅在末次盛冰期时为主要物质来源,末次盛冰期以前及以来贡献都极低。研究区沉积物样品的主要物源的搬运机制: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携带的北部喜马拉雅物质主要通过活动峡谷运移,克里希纳-戈达瓦里河和默哈纳迪河带来的印度陆源物质主要通过季风海流和东印度沿岸流搬运。末次盛冰期时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贡献大量增加,这与该时期浊流活动的增强和降水量的增加有关。末次盛冰期以来,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与海底峡谷之间的直接通道被阻断,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对12I712孔的沉积物供应减少。利用K/Ti比值、化学风化指数等探讨了研究区源区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周围物源的化学风化作用与过去五万年的海平面波动和降水变化的相关性。末次盛冰期时期,沉积物化学风化作用明显减弱,与此同时,研究区河流输入的沉积物增多,沉积物中钾富集。末次盛冰期以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降水的增加,化学风化强度逐渐增强。据此重建了五万年以来印度夏季风演化历史,距今50-42千年印度夏季风总体增强,距今42-37千年减弱,距今37-31千年相对较强,距今31-28千年和距今28-19千年强度较弱,距今19千年以来印度夏季风逐渐增强,其强度变化在不同地区及不同材料中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
源URL | [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8083] ![]() |
专题 | 南海海洋研究所_学位论文(硕士)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珠. 五万年以来东北印度洋活动峡谷附近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响应[D].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