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胶州湾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影
答辩日期2019
授予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
导师沈萍萍
关键词胶州湾,甲藻孢囊,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分布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海洋生物学
其他题名Distribution of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Jiaozhou Bay
英文摘要近年来,随着胶州湾海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人类活动如围填海、海水养殖、进出口贸易和旅游开发等,给该海域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活动加速海湾的富营养化进程,导致水体营养盐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养殖区富营养化严重,赤潮发生频率增加,赤潮生物种类增多,甲藻比例明显上升。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甲藻孢囊在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以及2个柱状样中的长期演变特征,探讨了甲藻孢囊的时空变化特征与人类活动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因素对孢囊分布的影响;结合同位素测年技术、沉积物粒度分析和该海域赤潮历史记录,分析柱状样品中甲藻孢囊分布规律与海域环境变迁的关系。同时,通过对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直接萌发,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萌发的浮游植物中甲藻群落结构特征,以期揭示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对营养细胞种群动态的影响及其赤潮发生潜势,研究结果为胶州湾环境保护和赤潮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胶州湾海域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共鉴定出甲藻孢囊37种和2个未定种,包括自养型甲藻孢囊20种,异养型甲藻孢囊17种;优势种为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具指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长膝沟藻(Gonyaulax elongata)及长形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oblongum)等。孢囊总丰度介于96 ~969 cysts g-1DW之间,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表现为湾内<湾口和湾外。聚类分析亦将胶州湾分为两个区,即湾内区和湾口及湾外(口外区),其中湾内区以具刺膝沟藻,长形原多甲藻和多边舌甲藻占优势,口外区以具刺膝沟藻、多边舌甲藻和长膝沟藻占优势。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孢囊分布的两个重要因子。 在胶州湾海域选取两个岩心柱状样站位,分别为湾内大沽河入海口附近和湾口黄岛码头附近,进行近百年来甲藻孢囊的沉积记录研究。其中湾内柱状样品共鉴定到甲藻孢囊27种,包括自养型12种和异养型15种;优势种为具刺膝沟藻、多边舌甲藻、网状原角管藻、原多甲藻和长形原多甲藻等。其孢囊丰度介于6~125 cysts·g-1 DW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湾内柱状样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为1987年之前,孢囊丰度较低,有毒有害孢囊出现较少;第二阶段为1987年之后,胶州湾大规模开发,海水富营养化,孢囊总丰度、有毒藻孢囊丰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优势种以具刺膝沟藻、多边舌甲藻、网状原角管藻为主。湾口柱状样品共鉴定到孢囊32种,包括自养型16种和异养型16种,孢囊总丰度介于14~1067 cysts·g-1 DW之间,随着深度的变浅,孢囊总丰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优势种由自养型向异养型发生转变。柱状沉积物中孢囊的变化特征指示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污水排放和海水养殖引发局部区域的营养盐浓度明显变化,导致甲藻孢囊丰度和群落结构发生波动。此外,调查还发现自养型种类网状原角管藻孢囊总丰度及其相对比例的逐年增加,可初步作为胶州湾海域富营养化的指标之一。对沉积物休眠体萌发的浮游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整体而言,甲藻OTUs数量占浮游植物OTUs总量的比例较少,无论在添加Si还是添加GeO2的处理组,萌发的浮游甲藻OTUs总量占浮游植物总OTUs数量的百分比均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甲藻总丰度空间差异上表现为湾口位置较高,湾外位置较低,其规律与甲藻孢囊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相一致,虽然萌发得到的甲藻总丰度及种类较低,但仍然表明湾内暴发形成甲藻赤潮的潜势高于湾外,因此后期应加强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监测。
源URL[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8092]  
专题南海海洋研究所_学位论文(硕士)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影. 胶州湾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研究[D].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