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虹彩病毒SGIV依赖石斑鱼网格蛋白及微管侵染宿主细胞的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立群
答辩日期2019
授予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
导师秦启伟,何毛贤
关键词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单粒子示踪技术,网格蛋白轻链,微管,病毒侵染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海洋生物学
其他题名The effects of clathrin and microtubule on 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infection in the host cells of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
英文摘要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一个新种,是海水养殖鱼类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严重危害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应用单粒子示踪技术、过表达显性负性突变体等方法,探讨了SGIV利用石斑鱼网格蛋白轻链(clathrin light chain,CLC)和微管侵染宿主细胞的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本文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中克隆了石斑鱼网格蛋白轻链基因EaCLCa和EaCLCb。EaCLC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609 bp,编码202个氨基酸,与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具有99%的同源性。EaCLCb ORF全长618 bp,编码205个氨基酸,与雀鲷(Stegastes partitus)具有92%的同源性。EaCLCa和EaCLCb均具有CON、Ca2+、HC、Cam等结构域。EaCLCa和EaCLCb在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并且EaCLCa的转录水平高于EaCLCb。亚细胞定位表明,EaCLCa和EaCLCb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并具有明显共定位。通过结构域分析和氨基酸序列比对,找到EaCLCa和EaCLCb与网格蛋白重链(clathrin heavy chain, CHC)结合的关键位点,分别构建EaCLCa和EaCLCb的突变体EaCLCa-W119R和EaCLCb-W122R,破坏轻链与重链的结合,进而探究EaCLCa和EaCLCb在虹彩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破坏EaCLCa显著降低SGIV在宿主细胞的感染强度,而破坏EaCLCb对病毒感染无显著影响。应用单粒子成像技术等方法,进一步探究EaCLCa和EaCLCb影响病毒感染的关键事件。结果显示,破坏EaCLCa会显著抑制SGIV病毒粒子的进入,但不影响病毒的黏附;显著减少SGIV与Rab5的共定位,影响SGIV向早期内体的运输;显著降低SGIV与微丝的共定位。然而,破坏EaCLCb对SGIV的黏附、进入以及与Rab5、微丝的共定位均无显著影响。此外,在SGIV感染晚期观察到EaCLCa和EaCLCb均围绕在病毒加工厂附近,表明EaCLCa和EaCLCb可能参与病毒感染晚期阶段的事件。2、应用单粒子示踪技术实时追踪SGIV病毒粒子沿微管运动的行为,观察到SGIV在细胞边缘至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 center,MTOC)之间双向运动,最高瞬时速度约0.2 μm/s,表现为主动运输。病毒粒子运动至微管交叉位置会减速迂回,而后或受限于此,平均运动速率约0.008 μm/s,或通过交叉处继续快速运动,最高瞬时速度为0.2 μm/s。同时,SGIV感染会影响微管的形态结构,随着SGIV感染,微管逐渐围绕细胞核或病毒加工厂形成环状结构。本研究通过单粒子示踪技术并结合生物化学等方法,分析了EaCLCa和EaCLCb对虹彩病毒感染的不同影响,并实时追踪和分析了SGIV依赖微管运动的行为特征,初步揭示了SGIV与网格蛋白和微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水鱼类虹彩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源URL[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8094]  
专题南海海洋研究所_学位论文(硕士)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立群. 虹彩病毒SGIV依赖石斑鱼网格蛋白及微管侵染宿主细胞的机制研究[D].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