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赵景峰1; 杨存建1; 彭文甫1; 周介铭1; 徐新良2![]() |
刊名 | 生态科学
![]() |
出版日期 | 2017 |
卷号 | 36期号:3页码:105 |
ISSN号 | 1008-8873 |
英文摘要 |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能源消费数据、遥感与GIS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模型,对20 a来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增加3269.37×10~4 t,增长率达137%,呈显著增加趋势。(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区域最大的碳源与碳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3271.55×10~4 t,增长率达139.01%,林地的碳汇减少1.30×10~4 t,减少率达3.12%,但仍占碳汇的99%以上。(3)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北部和南部冲积平原(成都市及其第二圈层、绵阳市辖区、绵竹市、乐山市辖区)碳排放大,平原周边区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碳排放小。(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研究区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77211]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四川师范大学 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景峰,杨存建,彭文甫,等. 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J]. 生态科学,2017,36(3):105. |
APA | 赵景峰,杨存建,彭文甫,周介铭,徐新良,&罗怀良.(2017).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生态科学,36(3),105. |
MLA | 赵景峰,et al."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生态科学 36.3(2017):10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