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李志威1; 孙萌1; 游宇驰1; 余国安2![]() |
刊名 | 生态环境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7 |
卷号 | 026期号:008页码:1317 |
ISSN号 | 1674-5906 |
英文摘要 | 蒸散发是若尔盖高原湿地重要的水文过程,但目前缺乏对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计算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利用1967—2011年若尔盖高原地区红原、玛曲和若尔盖3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公式,依据单作物系数法计算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量,利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地蒸散量是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的主要构成部分,草地蒸散量达362.3mm·a-1,占74.28%。湿地蒸散量为116.6mm·a-1,占23.85%;近45年来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站的ETc显著相关,ETc平均值为488.6mm·a-1。ETc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缓慢增加趋势,绝对变率为12.75mm,相对变率为2.62%。若尔盖高原ETc变化与植被生长周期密切相关,高强度蒸散过程集中在短暂的夏季,7月份平均值达3.73mm·d-1。4、10月份气温低于0℃,ETc为1.5~2.0mm·d-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ETc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式,相关系数r>0.9,P<0.05,相对误差均低于0.6%;年ETc与年均气温相关性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年ETc与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1968—1971年ETc增加36.09mm,相对降水量增加5.82%;1971—1981、1981—2005年ETc分别减少12.22mm和16.34mm;2005—2011年ETc增加41.75mm,相对降水量增加6.41%。该地区水文过程中蒸散发相对于水分补给变化较小。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80293]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长沙理工大学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志威,孙萌,游宇驰,等. 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7,026(008):1317. |
APA | 李志威,孙萌,游宇驰,&余国安.(2017).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研究.生态环境学报,026(008),1317. |
MLA | 李志威,et al."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研究".生态环境学报 026.008(2017):13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