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杜国明1; 孙晓兵1; 刘彦随2; 郑惠玉1; 马榕徽1
刊名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出版日期2017
卷号19期号:3页码:355
ISSN号1560-8999
英文摘要生态退耕是调整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应对土地利用过度干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掌握退耕格局与耕地格局演变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为典型区,从生态退耕的整体特征、地形因素及区域差异等角度,探究生态退耕以来其耕地变化及退耕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生态退耕致使延安市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1 752.80 km~2减少为2013年的9149.93 km~2,退耕面积为2756.85 km~2,退耕指数为22.15%,且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占退耕面积的95.29%;耕地与退耕面积主要分布于6~15°、15~25°坡度及第II级(925~1115 m)、第III级(1115~1275 m),且2005-2013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均高于2000-2005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县域退耕面积及退耕程度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而退耕重心与耕地重心均在延安市几何中心以北的安塞县与宝塔区边界,且生态退耕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耕地重心则由北向南迁移。本文通过对延安市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可为黄土高原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保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96263]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东北农业大学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杜国明,孙晓兵,刘彦随,等.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3):355.
APA 杜国明,孙晓兵,刘彦随,郑惠玉,&马榕徽.(2017).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3),355.
MLA 杜国明,et al."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19.3(2017):35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