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张俊1; 周成虎2; 郭兆成2; 杨攀新3; 孙晓宇2
刊名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出版日期2011
卷号013期号:002页码:184
ISSN号1560-8999
英文摘要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分布面积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难以从影像上准确无误提取所有单一的灾害体等特点。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灾害体分布密度,将地震场地灾害分成6个密度等级,并结合格网(Fishnet),通过不同时相、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之间的对比分析,解决了高起伏度地区影像中阴影区的场地灾害的提取等问题,完成了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及野外验证,最终得到汶川地震场地灾害分布面积为972.081km2。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平行和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和分带特征。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西南部灾害体呈连片集中分布,影响范围较宽;中部表现为细脖子化,影响范围较窄;到东北部灾害体表现为以小规模的灾害体散点状分布,但是影响的区域较广。垂直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为分带特征: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约80%分布在中山带;后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主要沿着汶川-茂汶断裂及部分河流两侧分布于汶川境内;而在前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一部分在绵竹市和安县境内的北部呈现密集分布,另一部分在江油市辖区内多呈散点状分布。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07332]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等. 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013(002):184.
APA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杨攀新,&孙晓宇.(2011).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013(002),184.
MLA 张俊,et al."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013.002(2011):18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