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薛晶月3; 张洪轩1; 全权4; 王若梦2; 干友民3; 何念鹏2
刊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14
卷号20期号:3页码:516
ISSN号1006-687X
英文摘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固碳效应均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生态站的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当地广泛分布的农田(水稻田)、果园(柑橘园)和马尾松林样地,通过添加葡萄糖和3个温度(5、15和25 ℃)的培养处理,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葡萄糖添加、培养温度对土壤碳矿化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土壤碳矿化量表现为红壤性水稻土>果园红壤>马尾松林红壤(P < 0.001). 添加葡萄糖后土壤碳矿化表现出显著的激发效应,红壤性水稻土和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显著大于马尾松林红壤;此外,培养温度对激发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培养前7天,果园红壤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5 ℃时最大),而红壤性水稻土的激发效应在15 ℃时最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培养后期,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红壤性水稻土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在15 ℃时最大. 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可能是解释中亚热带地区土壤碳收支及其碳贮量变化的重要机理之一.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12983]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四川农业大学
4.安徽农业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薛晶月,张洪轩,全权,等.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20(3):516.
APA 薛晶月,张洪轩,全权,王若梦,干友民,&何念鹏.(2014).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3),516.
MLA 薛晶月,et al."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3(2014):51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