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高利伟1; 许世卫1; 李哲敏1; 成升魁2![]() |
刊名 | 农业工程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6 |
卷号 | 032期号:023页码:1 |
ISSN号 | 1002-6819 |
英文摘要 | 为减少作物产后损失,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该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农产品流动特征,建立了一套量化作物产后损失的计算方法,在已有数据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0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包括收获、运输、干燥和储藏)损失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结果显示,中国作物产后损失率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和9.0%,三者平均损失率7.9%,高于发达国家作物产后损失水平。粮食产后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比重最高,损失比例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和17.2%。农户储藏和收获是作物产后减损的重点环节。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改进产后不同环节技术条件,可以有效减少作物产后损失,情景5(粮食产后环节技术条件达到最优)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率均可以降低到4.0%以下。由此可见,中国粮食作物产后减损存在较大潜力,减损重点应落在农户储粮环节以及作物收获环节。作物产后减损需要国家农业科技政策作保障,通过提升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以及提高作物机械收获水平和改进作物收获质量等综合措施,最终实现中国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的降低。研究结果为中国粮食产后减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借鉴。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14281]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16,032(023):1. |
APA |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成升魁.,喻闻.,...&吴晨.(2016).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农业工程学报,032(023),1. |
MLA | 高利伟,et al."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032.023(2016):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