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对磨子沟的影响及震后泥石流活动状况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苏鹏程1![]() ![]() ![]() |
刊名 | 长江科学院院报
![]() |
出版日期 | 2012 |
卷号 | 029期号:002页码:16-23 |
关键词 | 磨子沟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堰塞湖 |
ISSN号 | 1001-5485 |
其他题名 | Debris Flow Activity of Mozi Gully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 |
英文摘要 | 磨子沟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属岷江上游右岸支流,5·12汶川地震对其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其中8处大型崩塌和滑坡对沟道造成了严重堵塞,并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震后磨子沟泥石流十分活跃,仅2008年7—9月就暴发了75阵阵流,3次堵断岷江并形成堰塞湖,淹没了岷江左岸村庄;2009—2011年又多次暴发泥石流并堵塞岷江。持续的降雨监测数据表明,震后初期磨子沟发生泥石流的日雨量条件急剧降低,目前有逐步回升的趋势。通过对比磨子沟流域震前(2005年6月)、震后(2008年6月)及泥石流事件后(2010年12月)等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震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的解译,分析了地震对磨子沟的影响,估算出地震形成的崩塌和滑坡方量超过3000×10^4m^3;根据不同暴雨频率下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得出2008年7月14日最大一场堵江泥石流的规模为2.57×10^5m^3,其峰值流量为541m^3/s,为50年一遇的规模;已发生的泥石流仅从沟道内带走约2.5×10^6m^3的固体松散物质,沟内剩余的巨量固体松散物质将使磨子沟的泥石流活动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具有再次堵断岷江的风险。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4449498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0331]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苏鹏程,韦方强,程尊兰. 5·12汶川地震对磨子沟的影响及震后泥石流活动状况[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029(002):16-23. |
APA | 苏鹏程,韦方强,&程尊兰.(2012).5·12汶川地震对磨子沟的影响及震后泥石流活动状况.长江科学院院报,029(002),16-23. |
MLA | 苏鹏程,et al."5·12汶川地震对磨子沟的影响及震后泥石流活动状况".长江科学院院报 029.002(2012):16-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