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热带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文志; 赵赫; 刘磊; 王丽娟![]() ![]()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8-09-26 |
卷号 | 39期号:1页码:371-380 |
关键词 | 土地利用变化 群落功能性状 土壤质量指数 土壤退化 海南 |
英文摘要 | 为了明确热带天然林转变为橡胶林和槟榔后土壤质量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土壤质量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以原始林(PF)、次生林(SF)、槟榔(Areca catechu)林(AP)、纯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RP)和橡胶益智(Alpinia oxyphylla)林(RAP)为对象,探索天然林退化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凋落物量、郁闭度、根长密度、细根密度和比根长)对土壤质量影响。结果表明:1)与原始林相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凋落物量、根长密度、细根密度、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增加。人工林土壤碱解氮明显降低,但总磷、总钾和缓效钾明显升高(P<0.05)。2)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纯橡胶林和橡胶益智林土壤质量指数分别降低63.4%、85.8%、81.2%和84.1%,随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梯度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显著降低(P<0.05),但人工林间土壤质量无显著差异。3)凋落物量、郁闭度、根长密度和细根密度均与土壤质量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细根密度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凋落物间接影响效应最大。天然林转变为橡胶和槟榔林显著改变土壤性质和质量,群落性状细根密度和凋落物可较好解释土壤质量变化,强化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管理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1865]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2.厦门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4.中国科学院大学 5.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文志,赵赫,刘磊,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热带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 生态学报,2018,39(1):371-380. |
APA | 文志.,赵赫.,刘磊.,王丽娟.,欧阳志云.,...&李彦旻.(2018).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热带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生态学报,39(1),371-380. |
MLA | 文志,et al."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热带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生态学报 39.1(2018):371-38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