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油蒿适应干旱和生物胁迫的作用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中斌
答辩日期2019-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曲来叶
关键词干旱区, 油蒿,丛枝菌根真菌,昆虫 多重关系 arid Area , Artemisia Ordosica , Amf , Insects, Multiple Relationships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生态学
其他题名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the adaptation of Artermisia ordosica to drought and biotic stress
英文摘要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是重要的固沙植被, 主要分布在中国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温带半干旱沙区,对 干旱 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病害虫一直以来严重影响油蒿 种群的健康发展 导致 油蒿 大面积的枯死,降低了油蒿固沙生态效益。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可 通过与植物共生,提高植物对水分、养分等的吸收利用, 促进寄主 植物的生长,增加植物抵抗各种非生物胁迫和病虫害的能力。因此, 本实验从 研究 菌根真菌 植物昆虫多重关系 出发 ,探究 丛枝菌根 缓解油蒿 干旱 和生物胁迫的机理,为 油蒿群落健康发展 提供 新 的 途径。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温室控制实验相结合的 方法研究 菌根真菌 植物 昆虫之间的多重关系。 首先 在 油蒿的主要分布区, 选取 年降水量从低到高 ,包括 中卫176.5mm/yr )、灵武 188.3mm/yr )、盐池 283.5mm/yr )、成陵 340.4mm/yr和榆林( 383.4mm/yr )五个研究区 设置 20 个样地 共 100 个样方 进行野外调查取样, 记录各样地 油蒿生长指标、油蒿 菌根共生情况 以及植食性昆虫多度和丰度。 进而以 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 通过 温室控制实验 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 高水HW 、 低水 LW 、 土壤养分( 高磷 P 、 低磷 P --)和不同的菌种处理 对照 CK 、摩西球囊霉 GM 、 榆林 根系土 YL 和 中卫 根系土 ZW 研究 不同 土壤 环境条件下菌根真菌对油蒿幼苗生长的效应以及如何影响昆虫对植物的取食。
      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 与 结论 如下:
      (1 )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油蒿个体生物量逐渐减小 而种群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2 )菌根侵染率受到土壤条件的影响。土壤氮素、水分的增加促进了菌根侵染,土壤磷 含量的增加 降低了菌根侵染率。不同菌种间的菌根侵染率存在差异,本研究中接种 YL 混合菌种的处理有最高菌根侵染率。不同菌种对油蒿生长的促生 作用 依赖于土壤环境。在重度养分、轻度水分胁迫下,接种 YL 菌种 的油蒿表现最好;轻度养分和轻度水分条件下,接种 GM 菌种的油蒿表现最佳。
      (3 )重度养分胁迫下菌根 侵染 显著增加了油蒿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磷含量,其中接种混合菌种YL 的处理效应最为显著。
      (4 )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蒿幼苗的成活率;菌根促进了重度环境胁迫下油蒿幼苗的成活。
      (5 )温室条件下,油蒿主要通过 增大生物量来吸引昆虫的取食 ;在野外条件下,除了植株生物量之外,植物的营养元素水平对昆虫的取食同样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6 )油蒿钻蛀性昆虫及食叶类 昆虫(沙蒿金叶甲)均趋向取食生物量较大、氮含量高的植株,而对碳含量高的植物有趋避作用。菌根真菌通过促进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同时增加植株氮含量、减少碳含量促进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菌根真菌植物 昆虫之间的多重关系受到 降水 、土壤因子及菌种等的影响。

语种中文
页码113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2312]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中斌.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油蒿适应干旱和生物胁迫的作用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