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防洪减涝效应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白桦 |
答辩日期 | 2020-05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关键词 | 海绵城市 洪涝灾害 水文水动力模型 效应分析 归因分析 萍乡市 江西省 |
学位名称 | 农学博士 |
英文摘要 | 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接近60%,未来仍将长期处于持续性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透水地面占用了涵养水源的林草、湖泊和湿地,切断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挤占了洪涝灾害的调蓄空间,导致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海绵城市建设秉持低影响开发理念,以恢复城市的自然水循环过程和洪涝灾害调蓄能力为目的。海绵设施与洪涝灾害间水文水动力过程复杂、时空异质性强,研发适用模型辨析海绵城市建设驱动下的城市产汇流规律,科学规划建设以避免或减少城市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化建设中亟待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本文构建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以江西省萍乡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情景模拟和敏感性分析技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涝灾害的效果评价和成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了模型的功能性需求和原理,研发了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编写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计算机代码程序。依据模型的功能性需求(海绵设施的产汇流过程和海绵设施-改造小区-区域不同空间尺度洪灾-涝灾过程耦合模拟),构建了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型中的产流模块采用可表征复杂地表场次雨洪关系的径流曲线数法(SCS-CN)和超渗产流模型;汇流模块采用可模拟洪涝时空分布的水动力耦合模式,即地表汇流采用圣维南运动波方程,河网汇流采用马斯京根方程,地下汇流采用指数退水曲线。地表汇流方案依循单向流算法确定的流向及累积汇流量级别制定;二维网格处产流模型计算的地表和地下净雨量作为水量平衡要素,参与坡面和河网汇流的水动力过程模拟;海绵设施改变原城市地貌SCS-CN模型径流曲线数值(CN值)、稳渗率值、地表糙率值,并通过产汇流模型影响产汇流过程。同时,以WebGIS和Java语言开发集成环境下IntelliJ IDEA交互编程,编写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计算机程序。 (2)系统分析了江西省萍乡城市建设驱动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构建了模型运行的气象、水文、土地利用/覆被等数据库,验证了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的模拟效果。选择五丰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高分影像和海绵设施现场调查数据,利用ENVI5.3平台对多源数据进行解译和像元叠加,构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栅格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转移面积、概率矩阵和动态度,明确了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变化中海绵体历年变化最剧烈。其中,2017年增加了19 km2,动态度为25441%,2018年增加了77 km2,动态度为401%,增加面积均主要由广场和公路转化而来。根据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建立历年场次雨洪、土地利用/覆被、数字高程模型(DEM)、流向和累积汇流量等数据库。选择1小时和30米作为模型的时空尺度以满足模拟的准确性和时空异质性要求。采用反距离权重方法内插出网格逐小时雨洪过程、CN值、稳渗率值、地表糙率值等产汇流参数,确定坡面累积汇流量等级阈值为800,逐级进行坡面水动力过程演算。基于2016-2018年的模型数据库,通过14场洪水过程验证了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纳什系数的均值为0.68,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 (3)评价了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五丰河流域海绵技术改造小区-区域尺度产汇流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的成因。根据五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分别将2016年和2017、2018年分别作为效应评价基准期和分析期,利用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分别模拟了基准期和分析期产汇流过程。模拟分析表明: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五丰河流域CN值减小了31%,各不透水铺装地面CN值平均降幅达到61%。CN值减小导致产流能力的降低,总量分别为20-30 mm、30-40 mm、40-90 mm和90 mm以上场次暴雨相应径流系数平均减少了44%。其次,五丰河流域稳渗率增加了53%,道路和公共管理用地稳渗率增幅超过20倍。稳渗率变大导致地表净雨量占净雨总量比例降低,地下净雨量占比提高。地表净雨量占比减少,表明地表产流机制相对于地下被削弱,与场次径流系数减少的影响叠加,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减少,地表产流能力降低。地下净雨量占比增加,表明地下产流机制相对于地表加强,但仍不足以抵消径流系数减少的影响,导致地下径流系数减少,地下产流能力降低。此外,五丰河流域地表糙率增加了27%,各不透水铺装地面地表糙率增加了3倍,而马斯京根蓄量常数增加了91%。诸项汇流参数的变化导致地表洪水单宽流量减少了37%,表明流域汇流过程被阻滞。海绵设施在改造小区尺度发挥源头削减、过程阻滞和末端调控功能。其在流域上犹如分布式“水库”,增强流域径流控制能力,抑制地表超渗产流机制,加强地下产流机制,阻滞汇流过程。 (4)评价了五丰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洪水的影响,分析了洪水要素对产汇流参数的敏感性,揭示了影响的成因。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五丰河流域不同量级暴雨(总量分别为20-30 mm、30-40 mm、40-90 mm和90 mm以上)所形成洪水的洪峰流量平均减少了38%,洪水总量平均减少了14%,洪水过程坦化。设置CN值、稳渗率值和地表糙率值3个因素和5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制定敏感性试验方案。通过模型模拟各因素不同水平下五丰河流域出口断面处形成的洪水过程表明,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和过程阻滞功能导致CN值降低、地表稳渗率和糙率增加,是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减少的成因。其中,CN值降低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敏感性和边际效应,是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减少的主因。 (5)定量评价了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城市内涝灾害的变化,揭示了城市内涝灾害对海绵设施的响应及其成因。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五丰河流域不同量级暴雨(总量分别为20-30 mm、30-40 mm、40-90 mm和90 mm以上)产生的内涝积水深度时程均值减少了38%,内涝积水深度时程最大值减少了47%,内涝灾害面积缩小了51%,内涝灾害累积时长缩短了62%。究其原因,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功能导致地表净雨量减少,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随之减少;过程阻滞功能导致地表糙率增加,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随之增加。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功能导致的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减少量大于过程阻滞功能导致的增加量。海绵设施的源头削减功能是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减少的主因。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9236] ![]() |
专题 | 水保所2018届毕业生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白桦. 海绵城市防洪减涝效应评价模型及其应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