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侯学文2; 施泽进2; 孙泽轩3; 谭志远3; 田雪松1
刊名地质论评
出版日期2020
卷号66期号:3页码:727-738
关键词Early Cretaceous Sichuan Basin palaeoenvironmental palynology Dicheiropollis 早白垩世 四川盆地 古环境 孢粉学 Dicheiropollis
ISSN号0371-5736
英文摘要

四川盆地白垩系陆相红层是中国南方晚中生代陆相红层沉积的典型代表,但也因红色沉积中匮乏古生物化石材料,严重制约了关于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古环境背景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岩芯和地表露头剖面样品展开孢粉学研究。研究发现在川北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特别是灰绿色沉积夹层中富含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化石组成较为单一,以晚中生代典型化石分子Classopollis占绝对地位为特征(>80%),其次是蕨类孢子,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和Deltoidospora(平均1.4%)为主,其次为Osmundacidites(平均0.8%)。根据主要孢粉类型的亲缘关系研究,四川盆地该时期为以Classopollis母体亲缘植物掌鳞杉科(Cheirolepidiaceae)为主的单一森林群落及少量矮生植物组成,干旱气候盛行。化石组合中,本研究首次在川北地区发现了零星Dicheiropollis花粉粒,尽管丰度极低,但其具有跨时短、地理分布典型的特点。首先指示了川北苍溪组、白龙组沉积时代可能为Valanginian至Hauterivian期。其次根据Dicheiropollis的地理分布资料,本研究认为中国东南部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孢粉植物群省与西藏-塔里木Dicheiropollis孢粉植q物群省的界线至少移动到四川盆地东部,推测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沿岸植物地理分布可能比早期研究中提出的区域范围更宽。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716286
源URL[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32426]  
专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作者单位1.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
2.成都理工大学
3.成都理工大学
4.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
5.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侯学文,施泽进,孙泽轩,等. 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2020,66(3):727-738.
APA 侯学文,施泽进,孙泽轩,谭志远,&田雪松.(2020).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地质论评,66(3),727-738.
MLA 侯学文,et al."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地质论评 66.3(2020):727-73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