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棕色棉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梁明炜 |
答辩日期 | 2011-05-25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导师 | 李晓波 |
关键词 | Race 序列分析 查尔酮合成酶 类黄酮3’-羟化酶 类黄酮3’ 5’-羟基化酶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有机化学 |
英文摘要 | 根据葡萄的类黄酮3’-羟化酶(F3’H)全长cDNA序列blast所得棉花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以开花后16 d(16 DPA)的新彩棉5号(XC-5)纤维为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分离得到了2个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序列,此2个序列编码区完全相同,仅在3’UTR存在片段长短的差异,推测可能是基因转录后加工方式不同所造成。克隆所获得的棉花F3’H基因编码区全长1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表明,该基因所编码蛋白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是一种分泌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并含有一段与细胞色素P450功能区相匹配的保守功能域;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棉花F3’H基因与其他多个物种的F3’H基因在氨基酸序列上有很高的同源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棉花F3’H蛋白与双子叶植物大豆的F3’H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而与单子叶植物高粱等作物则较远。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花色苷合成途径中查尔酮合成酶基因(GhCHS)、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GhF3’H)、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GhF3’5’H)在不同色泽棕色棉品种中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显示,CHS和F3’5’H基因在白棉和彩棉中花、纤维和胚珠中均有着较高水平的表达,而F3’H基因主要在胚珠1 DPA中有一定表达,在纤维和花瓣中表达较低。这些试验结果表明,棕色棉纤维色素形成与花色苷的合成可能存在相关性。 |
源URL | [http://ir.xjipc.cas.cn/handle/365002/4438] ![]() |
专题 |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_资源化学研究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梁明炜. 新疆棕色棉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