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西瓜、红花和红缘拟层孔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作者 | 刘玉霜 |
| 答辩日期 | 2020-08-29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 导师 | 袁涛 |
| 关键词 | 药西瓜 红花 红缘拟层孔菌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
| 学位名称 | 博士 |
| 学位专业 | 有机化学 |
| 英文摘要 |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的文化习俗和医药知识。以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等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行业发展,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地域分布、经济水平以及文化习俗等因素制约,大多数民族医药仍旧面临着“药效理论科学阐释不足”和 “药材基源不清”等危机。因此解决地方医药药材品种混乱、文献资料相对匮乏、理论依据阐释不足等问题十分必要。本论文因此对三种新疆药材药西瓜、红花和红缘拟层孔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阐明它们的药效物质理论基础奠定了重要依据。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 (L.) Schrad.)为葫芦科西瓜属(Citrullus)植物药西瓜的成熟干燥果实,主要分布于北非、欧洲南部以及中亚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药西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等地,为新疆地区传统民族医药的经典常用药材,具有导泻、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炎和镇痛等功效。本论文运用硅胶柱色谱、小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薄层色谱以及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药西瓜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0个单体化合物,包括 21个葫芦烷型三萜类化合物(1-21)、6个苯甲醇苷类化合物(22-27)、2个倍半萜(28-29)、2个生物碱(30-31)、1个木脂素(32)、1个单萜(33)、以及7个简单芳香类化合物(34-40)。通过波谱分析、理化常数测定、圆二色谱、计算ECD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绝对构型,其中化合物1-8和22-25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1具有罕见的2,11内酯部分,化合物2为首次报道的含有氰基基团的葫芦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对化合物1-13进行了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3 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2.58 ± 0.20 μM和3.06 ± 0.14 μM,其余化合物的IC50均大于10 μ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菊科红花属(Carthamus)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原产于中亚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埃及、中亚地区以及欧洲各地,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河南、四川等地,其中新疆为主产区。从红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3个单体化合物,主要为多炔类,倍半萜类及简单芳香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1-42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8个多炔类化合物进行了三株肿瘤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THP-1;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抗增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4和45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红缘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Sow.ex Fr.) Karst.)为多孔菌科松生拟层孔菌属(Fomitopsis)红缘拟层孔菌的子实体,性平,味微苦,具有祛风除湿,滋补等功效,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沿天山一带、东北和华北等地。从红缘拟层孔菌子实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4个单体化合物,包括 38个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54-91)、3个倍半萜(92-94)、2个木脂素(95-96)、1个二萜(97)。通过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分析、单晶衍射等手段确定了它们的平面结构和立体化学结构,其中23个为新化合物。 |
| 源URL | [http://ir.xjipc.cas.cn/handle/365002/7485] ![]() |
| 专题 |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_资源化学研究室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玉霜. 药西瓜、红花和红缘拟层孔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