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猕猴桃自然居群SSR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刘亚令5; 李作洲4; 张鹏飞2; 姜正旺4; 黄宏文5
刊名生物多样性
出版日期2006
卷号14期号:5页码:421
关键词Actinidiachinensis Actinidiadeliciosa 空间遗传结构 微卫星 Moran’sI指数
ISSN号1005-0094
英文摘要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同域分布的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自然居群SSR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选用的9对SSR引物在两物种中共扩增出104个等位基因.选择频率在20-80%的SSR等位基因,运用等样本对频率方法分别对同域分布的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各1个居群及其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居群进行了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值计算.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遗传变异在居群内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间结构,尽管近半数或半数以上的等位基因在居群内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但也有相当比例(29.6-48.0%)的等位基因在种内居群中和复合居群中(河南西峡51.0%,陕西商南44.7%)呈现渐变、衰退、双向衰退或侵扰模式.而且其居群内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规律,不论是在种内还是复合居群中都基本一致:相距在100 m以内,特别是30 m范围内的个体间的等位基因表现出显著性的正相关,但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逐渐显示出负相关,说明猕猴桃属植物的有效传粉距离可能在100m左右,种子散播主要集中在30m的近距离内.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是其传粉和种子散播等生物学特性与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种子近距离的散播、花粉传播的有限距离及人为干扰是最主要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这两个近缘物种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居群扩散及其地理系统发育进化等方面的规律,并为制定相应的保育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语种英语
源URL[http://202.127.146.157/handle/2RYDP1HH/11272]  
专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园艺林学系
3.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5.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亚令,李作洲,张鹏飞,等. 猕猴桃自然居群SSR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生物多样性,2006,14(5):421.
APA 刘亚令,李作洲,张鹏飞,姜正旺,&黄宏文.(2006).猕猴桃自然居群SSR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生物多样性,14(5),421.
MLA 刘亚令,et al."猕猴桃自然居群SSR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生物多样性 14.5(2006):4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武汉植物园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