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云石大理岩变形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王浩2; 宋茂双2; 李建峰2; 张桂男1![]() |
刊名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
出版日期 | 2020 |
卷号 | 44期号:5页码:852-863 |
关键词 | dolomite marble deformation mechanism microstructure intra-crystalline plasticity dislocation creep 白云石大理岩 变形机制 显微构造 晶内塑性 位错蠕变 |
ISSN号 | 1001-1552 |
英文摘要 | 本文选择采自云南大理的天然粗粒白云石大理岩(d≈560 μm)作为初始样品,利用Paterson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围压100~300 MPa、温度25~1000 ℃、应变速率10~(-6)~10~(-4) s~(-1)条件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变形实验,厘定出低温晶内塑性和高温位错蠕变两种变形机制。低温晶内塑性机制发生在25~700 ℃温度条件下,在25 ℃(室温)时变形样品在显微构造上以突变的波状消光(位错滑移)、少量的力学机械双晶(变形双晶)和沿解理面的微破裂为特征;而在500~700 ℃时以发育大量密集分布且厚度较小的变形双晶为特征。高温位错蠕变机制发生在温度>700 ℃条件下,以广泛发育平滑的波状消光为特征,伴有一定量的间距较宽、厚度较大的变形双晶,且双晶边界迁移作用明显,同时可以观察到白云石分解形成的细小的矿物颗粒;应变量增大时,沿颗粒边界发生的动态重结晶作用增强,形成细粒的重结晶矿物颗粒。此外,在高温条件下(T≥700 ℃)随着应变量增大白云石逐渐分解导致有效围压降低和颗粒细化,诱发应变局部化从而形成剪切带,剪切带内由于应变集中双晶滑移、错断、颗粒旋转和细化比剪切带之外更加显著。本研究初步获得了云南白云石大理岩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流变强度、显微构造演化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实验数据,为正确认识白云石大理岩在天然变形中的行为提供了实验依据。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6839531 |
源URL | [http://ir.idsse.ac.cn/handle/183446/8324] ![]() |
专题 | 深海科学研究部_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浩,宋茂双,李建峰,等. 云南白云石大理岩变形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0,44(5):852-863. |
APA | 王浩.,宋茂双.,李建峰.,张桂男.,邵同宾.,...&王思猛.(2020).云南白云石大理岩变形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44(5),852-863. |
MLA | 王浩,et al."云南白云石大理岩变形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4.5(2020):852-86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