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简小枚4; 祁新华5; 苏正安1; 陈勇2; 蔡应君3; 税伟4; 白剑平2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7 |
卷号 | 37期号:1页码:277-285 |
关键词 | 若尔盖草地 草地沙化 土壤理化性质 水源涵养 |
ISSN号 | 1000-0933 |
其他题名 | Changes in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uring the recovery of desertified grassland in Zoige,China |
英文摘要 | 1995年以来,政府大力开展对若尔盖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其生态恢复效益受到广泛关注。而水源涵养功能作为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生态指标,其变化对水分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响应。以若尔盖县不同治理年限的沙化草地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包括199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治理区,2012年的正常放牧区和2012年的无治理区),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土壤含水量作为研究指标,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沙化草地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若尔盖草地在恢复重建过程中,(1)土壤质地发生变化,由紧砂土逐渐恢复成砂壤土,保水能力及保肥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容重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由无治理区的1.7 g /cm~3下降到正常放牧区的1.3 g /cm~3; (2)土壤pH值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7.6逐渐下降到6.7,土壤总体上为中性土,适宜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相对不明显,但治理区的有机质远低于正常放牧区的土壤有机质,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 (3)土壤含水量呈"V"型变化趋势,在治理初期,土壤含水量先减小,2009年治理区的含水量最低,仅为6.8%,但到了治理后期,土壤的含水量开始增加, 1995年的沙化治理区含水量达到了12.1%,说明水源涵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4)经过相关分析,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pH值、生物量以及土壤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含水量与有机质、土壤质地以及土壤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5)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土壤退化指数逐渐减小,土壤状况得到不断的改善。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5902825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5494]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2.四川农业大学 3.四川若尔盖县林业局 4.福州大学 5.福建师范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简小枚,祁新华,苏正安,等. 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J]. 生态学报,2017,37(1):277-285. |
APA | 简小枚.,祁新华.,苏正安.,陈勇.,蔡应君.,...&白剑平.(2017).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生态学报,37(1),277-285. |
MLA | 简小枚,et al."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生态学报 37.1(2017):277-28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