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斜坡单元的川藏交通廊道潜在滑坡危险区概率识别及预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徐瑞池 |
答辩日期 | 2020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李秀珍 |
关键词 | 川藏交通廊道 分布规律 斜坡单元 静态识别 动态预测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其他题名 | Probability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landslide hazard area in sichuan-tibet traffic corridor based on slope unit |
英文摘要 | 对线性工程沿线滑坡灾害进行科学地危险区识别,可使线路尽量地规避滑坡危险区和预先做好防治措施,以此达到降低灾害损失和主动防治的目的。川藏交通廊道邦达机场至然乌区段的滑坡灾害十分发育,对区段内已有国道318线道路工程和以该段作为比选线路的川藏铁路工程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本文以川藏交通廊道邦达机场至然乌段为研究区,分别基于水文分析法和基于地表曲率分水岭法划分的斜坡单元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频率比方法对研究区潜在滑坡的危险区进行静态概率识别;并基于TRIGRS物理力学模型和Rosenblueth点估计法建立了潜在滑坡危险区的动态概率识别模型,对研究区不同重现期动态降雨历时条件下的潜在滑坡危险区进行了动态预测。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滑坡静态危险基本特征为:线路邦达机场至怒江段前段主要为低危险区和中危险区,怒江到八宿段及八宿至朗宗段主要为高和极高危险区,郎宗至然乌段主要为低中危险区。滑坡静态危险区划结果与实际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基本吻合。(2)研究区滑坡灾害动态预测概率基本特征为:从邦达机场到然乌斜坡失稳破坏概率呈先增加再逐渐降低的整体趋势;100年一遇降雨情景预测时,22.76%区域为极高失稳破坏概率区域,工程建设及营运时,应该做好这部分区域滑坡危险风险的预防控制。(3)物理模型预测的滑坡危险区划结果和统计模型识别结果均显示从邦达到然乌斜坡失稳破坏概率呈先增加再逐渐降低的整体趋势,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朗宗至然乌段。(4)静态识别和动态预测结果均显示曲率斜坡单元既考虑了斜坡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实际坡面地形划分得更加细致和精确,其评价结果更优。在滑坡的危险性识别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基本评价单元,对结果的精确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斜坡单元为基本分析单元,对川藏交通廊道典型段滑坡灾害开展危险区精准识别,并结合气候变化背景条件对滑坡危险区进行动态预测,不仅可为川藏交通廊道的铁路、公路工程的顺利建设,后期的安全运营保障等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而且对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30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5006]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瑞池. 基于斜坡单元的川藏交通廊道潜在滑坡危险区概率识别及预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