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近岸非线性波边界层及输沙过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谢益芹
答辩日期2021-05-22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周济福
学位专业流体力学
其他题名On the Nearshore Nonlinear Wave Boundary Lay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英文摘要

泥沙输运问题是河口海岸地带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也是发展海洋工程、港口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强泥沙输运问题的基础研究,可为海洋的开发利用、海岸工程建设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波浪是近岸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其流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泥沙的起动、悬浮和运移,准确描述波浪输沙过程对近岸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波浪输沙是非定常的,近岸水波又往往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流场十分复杂,因此近岸波浪输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定常过程。本文主要针对典型的浅水非线性波,通过理论方法和数值模型,研究近岸水波边界层的流动特征及其诱导的泥沙浓度和波挟沙力的变化规律。

首先,研究了典型浅水非线性波层流边界层特征。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前倾波诱导的近底水质点轨道速度的一种新的级数表达式。基于此表达式,获得了前倾波层流边界层的理论解,并对速度、底部切应力、边界层厚度、底部切应力与自由外流速度之间的相位差随前倾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对非线性波边界层流场进行精细化模拟,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建立了振荡流数值模型。通过比较分析理论解与不同雷诺数下振荡流模型的速度和切应力及二者之间的定量误差,证明了理论解能够很好地预测层流和扰动层流的边界层特征,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到间歇湍流情形。

其次,研究了典型浅水非线性波湍流边界层的特征。通过引入新的变量变换和摩擦速度计算方法,推导出了前倾波湍流边界层理论解,经与实验数据比较,验证了理论解的准确性。同时,针对椭余波和前倾波,通过振荡边界层模型,研究了边界层底部切应力过程及其与外流速度的相位差随水波非线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获得了相位差与前倾度和非对称度的回归关系。基于此,对Nielsen提出的底部切应力模型进行修正,分别建立了前倾波和椭余波的底部切应力修正模型,得到实验数据的良好验证。

第三,对非线性波输沙过程进行了解析理论研究。针对非线性波输沙模型方程,提出了一个新的变量变换,因而可推导出常扩散系数和线性扩散系数及采用参考浓度和pickup函数确定底部边界条件的四种组合情形的理论解。通过与不同情形的实验数据比较发现,四种情形的理论解均能够很好描述近底附近周期平均泥沙浓度的垂向分布;随着离底床距离的增加,相比常扩散系数,基于线性扩散系数的泥沙浓度理论解在振幅和相位上更符合实验数据;相比参考浓度,采用pickup函数确定底部边界条件时,泥沙浓度周期变化的相位特征更符合实验结果。

最后,将数值波浪水槽与泥沙模型耦合,建立了非线性波悬沙输运模型,对非线性波输沙过程进行模拟,并将修正的底部切应力模型应用到悬沙输运模型中,建立了基于切应力修正的悬沙输运模型,通过与实验比较,证明此模型能够很好预测泥沙浓度的分布,且节省了大量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基于此模型,研究了非线性波诱导的泥沙浓度和挟沙力随波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波高相同时,不同高度处周期平均浓度随波高的增加而明显增加,随周期的增加亦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挟沙力随波高和周期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幅随周期增大而逐渐减小;一个波周期内不同阶段水体挟带的泥沙量随波高和周期的变化趋势与挟沙力相似,波峰阶段明显高于波谷阶段,且随水波非线性的增加,差异更显著。同时,建立了考虑底床形态的悬沙输运模型,比较沙纹底床和平床泥沙浓度的分布,发现沙纹能加速底部泥沙的掺混,但随离开床面距离的增加,沙纹的影响逐渐消失。

语种中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86548]  
专题力学研究所_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201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谢益芹. 近岸非线性波边界层及输沙过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