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刘玲玲3; 刘允芬2; 温学发2![]() |
刊名 | 植物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08 |
卷号 | 32.0期号:002页码:431 |
关键词 | CH4通量 静态箱法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 温室气体 |
ISSN号 | 1005-264X |
英文摘要 |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m^-2·h^-1,平均为-15.53μg·m^-2·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μg·m^-2·h^-1,平均为-16.53μg·m^-2·h^-1。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2883]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北京师范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玲玲,刘允芬,温学发,等.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J].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0(002):431. |
APA | 刘玲玲,刘允芬,温学发,&王迎红.(2008).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植物生态学报,32.0(002),431. |
MLA | 刘玲玲,et al."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植物生态学报 32.0.002(2008):43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