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状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从器官到群落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何念鹏![]() ![]()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8 |
卷号 | 38.0期号:019页码:6787 |
关键词 | 植物性状 植物功能性状 群落性状 功能 群落结构 生产力 |
ISSN号 | 1000-0933 |
英文摘要 | 植物性状(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通常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与进化后所表现出的可量度、且与生产力优化或环境适应等密切相关的属性。近几十年来,植物性状研究在性状-生产力、性状-养分、性状间相互关系、性状-群落结构维持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由于大多数性状调查都是以植物群落内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为对象,使其在探讨群落尺度的性状-功能关系、性状数据如何用于改进或优化模型、性状数据如何与遥感连接等问题时,存在空间尺度和量纲不匹配的极大挑战。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亟需发展新的、基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群落性状(Community trait)概念体系、数据源和计算方法等,推动植物性状数据与快速发展的宏观生态学新技术(遥感、模型和通量观测等)相结合,既拓展了植物性状研究范畴,又可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所定义的群落性状(如叶片氮含量、磷含量、比叶面积、气孔密度、叶绿素含量等),是在充分考虑群落内所有物种的性状实测数据,再结合比叶面积、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和群落结构数据等,推导而成的基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群落性状。受测试方法的影响,传统的直接算术平均法或相对生物量加权平均法所获得的群落水平的植物性状(如叶片氮含量g/kg或%),虽然可以有效地探讨群落结构维持机制,由于无法实现对群落性状在量纲上向单位土地面积转换,使它很难与模型和遥感数据相匹配。基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群落性状,可在空间尺度匹配(或量纲匹配)的前提下实现个体水平测定的植物性状数据与生态模型和遥感观测相联系,更好地探讨区域尺度下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同时,它也可更好地建立群落水平的性状-功能的定量关系(非物种水平),为更好地探讨自然群落结构维持机制和生产力优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3173]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何念鹏,刘聪聪,张佳慧,等. 植物性状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从器官到群落[J]. 生态学报,2018,38.0(019):6787. |
APA | 何念鹏,刘聪聪,张佳慧,徐丽,&于贵瑞.(2018).植物性状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从器官到群落.生态学报,38.0(019),6787. |
MLA | 何念鹏,et al."植物性状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从器官到群落".生态学报 38.0.019(2018):678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