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确定性系数方法的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诱发滑坡为例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金家梁2; 王盈1; 袁仁茂1; 杨晓燕2![]() |
刊名 | 第四纪研究
![]() |
出版日期 | 2018 |
卷号 | 38.0期号:002页码:355 |
关键词 | 确定性系数(CF)方法 汶川与芦山地震 地震滑坡 影响因子 敏感性分析 |
ISSN号 | 1001-7410 |
英文摘要 | 在我国西南地区,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别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裂,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文章选择了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30°~34°N,102°~106°E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GIS工具,基于确定性系数(CF)方法,选取了地震、地质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4大类因子,包括烈度、震中距、岩性、断裂、高程、坡度、坡向、河流、降雨、公路共10个因子(子集),对汶川和芦山地震诱发的次生滑坡灾害进行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基于z值确定该区域内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类以及基于CF值确定各类集(子集)下各特定因子的具体地震滑坡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因子具有最高的z值,是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产生的关键影响因子,表明地震活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斜坡的稳定性和次生滑坡灾害的面积分布。而对比烈度子集中的具体CF值表明:当烈度小于Ⅷ度时,烈度对次生滑坡发生的影响极低,区域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则由地震因子转变为震中距、自然因子等其他类别的因子;其次以坡度、高程、与河流的距离为主的自然因子类别以及与断层的距离在地震滑坡过程中也有较高权重,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内坡体的稳定性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该地区后续区域地震滑坡相关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科学依据。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4453]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金家梁,王盈,袁仁茂,等. 基于确定性系数方法的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诱发滑坡为例[J]. 第四纪研究,2018,38.0(002):355. |
APA | 金家梁,王盈,袁仁茂,&杨晓燕.(2018).基于确定性系数方法的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诱发滑坡为例.第四纪研究,38.0(002),355. |
MLA | 金家梁,et al."基于确定性系数方法的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诱发滑坡为例".第四纪研究 38.0.002(2018):35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