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杨微石2; 戴尔阜1![]() ![]() |
刊名 | 地理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0 |
卷号 | 75期号:9页码:1983 |
关键词 | Grain to Green Program agent-based model land use Tongdu Town mountainous areas 退耕还林工程 多主体模型 土地利用 铜都镇 山地 |
ISSN号 | 0375-5444 |
英文摘要 |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模拟是研究土地变化重要的方法。退耕还林是中国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前退耕还林模拟在综合社会与空间途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退耕还林模拟的空间精度及后续社会效益研究。结合社会和空间途径精确模拟退耕还林的空间过程可为该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东川区铜都镇为研究区,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实地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农民、农户和政府3类主体,基于多主体模型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空间模型,模拟了2010-2015年铜都镇具有空间特征的农户年收入、农户/政府退耕意愿和退耕还林工程空间实施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要与坡度、交通和农户收入有关,与土壤肥力相关性较小,坡度25°~30°的耕地占了81.47%,离道路0~2 km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段占56.37%,农户年收入较低的区域退耕还林比例较高,且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铜都镇收入,2010-2015年户均收入提高了1475元。本文模拟结果空间精度为91.12%。本文构建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方法可为其它区域提供方法借鉴,以期为中国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等工程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5993]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山大学 3.太原科技大学 4.旅游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微石,戴尔阜,郑度,等. 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J]. 地理学报,2020,75(9):1983. |
APA | 杨微石.,戴尔阜.,郑度.,董玉祥.,尹乐.,...&秦世鹏.(2020).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地理学报,75(9),1983. |
MLA | 杨微石,et al."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地理学报 75.9(2020):198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