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刀鲚种群遗传结构及本地适应性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宗绍兵
答辩日期2021-05-20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刘进贤
关键词种群基因组学 遗传结构 结构性变异 刀鲚 本地适应性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英文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物种群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因此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在环境因子变化的驱动下快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查明自然种群快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变异的来源以及进化轨道,对于理解生物种群早期适应性进化的机制、评估物种的进化潜力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刀鲚(Coilia nas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6)隶属于鲱形目(Cluper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是我国江海洄游型经济鱼类之一。刀鲚存在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形式。一种是洄游型刀鲚,广泛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和河口地区,春季溯河洄游到淡水产卵。另一种是淡水定居型刀鲚,包括湖鲚(C. nasus taihuensis)和短颌鲚(C. brachygnathus),终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里,例如太湖、巢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并且是这些湖泊生态系统的优势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捕捞强度超过资源恢复能力、修建水坝隔断鱼群上溯产卵通道、水域环境污染等,刀鲚种群的数量锐减,并且出现小型化的现象。目前刀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新版《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洄游型和定居型刀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两者在基因组上某些区域可能已经发生分化。厘清刀鲚种群不同的生态型之间的遗传关系,保护不断下降的长江洄游型刀鲚资源已经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关于刀鲚分类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分歧,特别是关于短颌鲚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定居型刀鲚对淡水的生态适应遗传机制仍未查明,极大地限制了其管理和保护工作。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全基因组层面获取成百上千上万个分子标记变成了现实。本研究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技术,从基因组层面精确解析刀鲚种群不同的生态型之间的遗传关系和动态演化历史,揭示淡水定居型刀鲚对淡水快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阐明洄游型刀鲚种群的遗传结构和本地适应性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濒危物种洄游型刀鲚的资源评估、有效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28,691个全基因组层面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196条线粒体部分基因组序列(2,916 bp)研究了刀鲚种群三种生态型之间的遗传关系,推断洄游型刀鲚入侵淡水环境的历史。基于AMOVA的分析结果表明,洄游型刀鲚与湖鲚组群间的分化比组群内种群间的分化小,暗示两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比较小(FCT = 0.022)。洄游型刀鲚和湖鲚与短颌鲚组群间的分化比组群内种群间的分化大,暗示两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比较大(FCT = 0.648)。196个刀鲚样本中,单倍型网络图将80个单倍型主要分为两个谱系。谱系I包含51个单倍型,主要由洄游型刀鲚和淡水定居型湖鲚种群的个体构成,同时包含8个淡水定居型短颌鲚个体。谱系II包含29个单倍型,主要由淡水定居型短颌鲚种群的个体构成,同时包含1个淡水定居型湖鲚种群的个体。两个主体单倍型之间存在5个核苷酸突变(c. 0.17%)。结合形态学的证据,确认了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物种有效性。根据贝叶斯因子物种界定分析(BFD*)结果,淡水定居型湖鲚和洄游型刀鲚遗传差异不显著。邻接树(NJ tree)、主成分判别分析(DAPC)和ADMIXTURE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贝叶斯因子物种界定分析结果。DIYABC分析结果显示洄游型刀鲚向淡水环境入侵大约发生在10,000年前,与古地理事件——末次冰盛期是一致的。研究结果强烈暗示短颌鲚与另外两个类群(洄游型刀鲚和湖鲚)在遗传上是隔离的,因此短颌鲚是一个有效物种。

    2、利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通过比较四组淡水定居型与洄游型种群刀鲚,揭示了其对淡水快速平行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基于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test)和Pcadapt方法在四个种群对共检出1,147个离散位点,其中1101个(96%)离散位点分布在LG6LG22染色体上,在种群对之间形成相似的基因岛。在淡水定居型种群中,大部分SNP位点的淡水等位基因频率近乎固定。但是,在洄游型种群中淡水等位基因频率很低,平均值为0.12SD = 0.07)。在LG6LG22染色体上存在两个大的(31.54 Mb21.97 Mb)染色体倒置,表现出与淡水适应的平行关系。在不同种群对之间,两个染色体倒置区域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剧烈。基于LG6LG22染色体上倒置区的所有SNP位点,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种群之间FST平均值为0.37,比基于中性SNP位点的FST(平均值0.03)高出一个数量级。高的遗传分化水平,暗示两个染色体倒置区域在洄游型和定居型两种生态型之间受到歧化选择。LG6LG22两个染色体倒置共覆盖超过50 Mb,占整个基因组大约6%,包含1,800多个基因。两个染色体倒置内的基因富集分析在生物过程分类中分别筛选到72LG6)和73LG22)个显著富集的GO termsp < 0.01)。基因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富集的基因与代谢过程、免疫调节、生长、性成熟、渗透压调节等有关,这些基因很有可能是导致洄游型和定居型刀鲚之间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益的固有遗传变异的存在,海洋和淡水栖息环境的剧烈差异以及大的有效群体对应的高效选择作用,可能导致基因组上快速的平行适应性进化。研究结果显示,染色体倒置可能在刀鲚快速平行生态适应性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固有遗传变异是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3、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中国洄游型刀鲚4个地理种群共95个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学研究。经过严格质量过滤后,得到167,905个高质量SNP位点。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4个洄游型种群可以分为3个遗传组群,即鸭绿江口和辽河种群为一组,长江口种群、富春江种群各自为一组。全基因组范围内洄游型种群之间的FST比较低(平均值0.06)但是显著。归群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种群回归正确率最高达到100%,富春江种群次之为91.7%,鸭绿江口和辽河种群最低分别为79.2%73.1%。离散位点SNP的基因注释结果发现多个与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免疫反应、跨膜运输、信号转导、渗透压调节相关的功能基因,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迁徙过程。因此,笔者建议对洄游型刀鲚种群进行原地保护,保护其洄游路线,以维持洄游型刀鲚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

    综上,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线粒体部分基因组分子标记,结合贝叶斯因子界定方法和形态学的证据,确认了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物种有效性。基于种群基因组学的技术手段,阐明了淡水定居型刀鲚对淡水快速平行适应的遗传机制,染色体倒置在淡水快速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固有遗传变异是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通过基因组范围的SNP分子标记,阐明了洄游型刀鲚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为保护不断下降的长江洄游型刀鲚资源提供合理评价和理论支撑。相关研究结果填补了刀鲚种群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揭示了刀鲚适应淡水平行演化的遗传机制,并且为其他非模式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学科主题种群生态学
语种中文
目次

1 绪论... 1

1.1 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遗传学机制... 1

1.1.1 经典群体遗传学认为选择性清除是快速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机制... 1

1.1.2 数量遗传学范畴内的多基因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机制... 2

1.1.3 基因组结构变异普遍存在并在生态与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1.1.4 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进程中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3

1.2 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形式及在生态演化中的作用... 4

1.2.1 染色体倒置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态演化中的作用... 5

1.2.2 染色体倒置的生态进化意义... 8

1.3 刀鲚研究进展... 13

1.3.1 刀鲚的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征... 13

1.3.2 刀鲚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16

1.3.3 刀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7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19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9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0

2 刀鲚三种生态型之间的遗传关系... 23

2.1 引言... 23

2.2 材料与方法... 24

2.2.1 样品采集与RAD文库构建、测序... 24

2.2.2 RAD数据过滤与SNP提取、过滤... 27

2.2.3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29

2.2.4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29

2.2.5 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29

2.2.6 物种界定... 30

2.2.7 种群动态演化历史... 31

2.3 实验结果... 32

2.3.1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32

2.3.2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和单倍型网络图... 35

2.3.3 物种界定... 39

2.3.4 种群动态演化历史... 40

2.4 讨论... 41

2.4.1 短颌鲚物种有效性... 41

2.4.2 短颌鲚的动态演化历史... 42

2.5 本章小结... 43

3 刀鲚淡水定居种群快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 45

3.1 引言... 45

3.2 材料与方法... 46

3.2.1 样品采集与RAD文库构建、测序... 46

3.2.2 RAD数据过滤与SNP提取过滤... 48

3.2.3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48

3.2.4 种群动态演化历史... 48

3.2.5 筛选离散位点... 51

3.2.6 推断染色体倒置区域... 52

3.2.7 基因组注释... 52

3.2.8 基因功能富集... 53

3.3 研究结果... 54

3.3.1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54

3.3.2 种群动态演化历史... 58

3.3.3 离散位点筛选... 59

3.3.4 淡水等位基因频率变化... 60

3.3.5 与淡水适应平行演化相关的染色体倒置区域... 61

3.3.6 离散位点基因注释和倒置区域基因功能富集... 65

3.4 讨论... 78

3.4.1 染色体倒置在适应性分化中的重要作用... 78

3.4.2 影响基因组适应性进化速率的因素... 79

3.5 本章小结... 80

4 洄游型刀鲚的种群遗传结构... 81

4.1 引言... 81

4.2 材料与方法... 82

4.2.1 样品采集与RAD文库构建、测序... 82

4.2.2 RAD数据过滤与SNP提取、过滤... 82

4.2.3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83

4.2.4 遗传归群分析... 84

4.2.5 推断倒置区域... 84

4.2.6 筛选离散位点和基因注释... 84

4.3 实验结果... 84

4.3.1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84

4.3.2 归群分析... 87

4.3.3 与淡水适应相关的倒置区域... 89

4.3.4 离散位点筛选和基因注释... 92

4.4 讨论... 97

4.4.1 洄游型刀鲚种群遗传多样性... 97

4.4.2 洄游型刀鲚种群遗传结构... 98

4.4.3 洄游型刀鲚本地适应性... 99

4.4.4 洄游型刀鲚保护管理建议... 100

4.5 本章小结... 101

5 总结与展望... 103

5.1 研究总结... 103

5.2 主要创新点... 104

5.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5.4 展望... 105

参考文献... 107

... 127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29

页码150
资助项目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676137]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06080]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066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宗绍兵. 刀鲚种群遗传结构及本地适应性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