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王万忠1,2; 焦菊英1,2; 魏艳红2; 王志杰2
刊名泥沙研究
出版日期2015
卷号2015期号:2页码:9-15
关键词土壤侵蚀 输沙量 治理阶段 侵蚀类型区
英文摘要

为了摸清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在不同治理阶段的减沙成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土保持远景规划提
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文—地貌法”,研究了近50 年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
域的年均侵蚀产沙量由治理前( 1955 - 1969 年) 的17. 5 亿t 减少到一期治理( 1970 - 1989 年) 的10. 8 亿t、二
期治理( 1990 - 2009 年) 的6. 6 亿t、及退耕后( 2000 - 2009 年) 的4. 0 亿t; 侵蚀产沙量占全区总量比例较大的
类型区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4
个类型区退
耕后减沙幅度分别为79. 0%、82. 0%、69. 1% 和63. 8%; 今后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区域为侵蚀产沙强度≥2
500t /km2·a 的区域( 5. 3km2 ,占21. 2%) ,而侵蚀产沙强度为1 000 ~ 2 500t /km2·a 的区域( 6. 3km2 ,占25. 0%)
仍需要加强治理,侵蚀产沙强度﹤ 1 000t /km2·a 的区域( 13. 4km2 ,占53. 8%) 也需要预防监督。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9688]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作者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万忠,焦菊英,魏艳红,等.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J]. 泥沙研究,2015,2015(2):9-15.
APA 王万忠,焦菊英,魏艳红,&王志杰.(2015).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泥沙研究,2015(2),9-15.
MLA 王万忠,et al."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泥沙研究 2015.2(2015):9-1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