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构建对封育的响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 义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家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导师程积民
关键词封育 群落多样性 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群落构建 黄土高原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英文摘要

草地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国土
面积的41.7%,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其调控规律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与植物功能性状相关的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基于功能性状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同时,对草地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也为退化草地恢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群落构建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大命题,同时也是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
深入研究环境过滤、扩散限制、物种间相互作用(竞争、正相互作用等)等随
机过程和中性过程对局域群落的调控作用,有助于揭示群落内部不同物种的稳
定共存机制。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对封育草地植物功能性状
和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退化草地的恢复机理,并为封育后
期草地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云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封育年限(0
年、9 年、26 年、34 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借助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相关理论,在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群落结构、
植物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土壤因子、生产力在不同封育阶段
的响应特征,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土壤因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并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探讨了植物群落构建机理,旨在加深对植被—环境关系的
理解,同时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封育进程中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封育显著提高了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与放牧地相比,植被
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在封育34 年样地分别增加了26%,123%和1026%。
封育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不同的封育年限间存在显著的物种组成差异,
不同封育年限间(0-9,9-26,26-34)不重叠物种数分别为18 种、26 种、28 种。
封育早期群落以杂类草植物(生物量占比61%)为主,中期禾草类(38%)、杂类
草(29%)、莎草类(33%)植物共生,后期禾草类植物(62%)占主导地位。
封育对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显著改变物种均匀度,物种均匀度指数在封育
26 年最高(0.87),封育34 最低(0.80)。封育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显著提高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9351]  
专题水保所2018届毕业生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 义. 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构建对封育的响应[D].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家.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