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极端端干旱区 3 种优势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征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成道
答辩日期2019-06-30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李向义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 极端干旱区 花花柴 骆驼刺 胡杨 Litter decomposition Extreme arid area Karelinia caspia Alhagi sparsifolia Populus euphratica
学位专业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Litter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Dominant Plants in Extreme Arid Regions
英文摘要凋落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碳循环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凋落物的分解对地球生态系统碳预算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目前凋落物的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干旱地区尤其是极端干旱地区凋落物分解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机制上尚存在较多不明确之处。为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和规律,本文利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塔克拉玛干南缘策勒绿洲边缘荒漠地区优势植物花花柴 (Kareliniacaspi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叶片凋落物为对象进行凋落物分解试验,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极端干旱区地表凋落物分解集中在凋落物凋落次年的 5-9 月份,有机物的损失是导致质量损失的重要原因。植物叶片掉落后的前 6 个月质量、有机物、水溶性盐和碳的残留率基本保持不变。 在分解时间第 6 个月至地第 9 个月时凋落物质量、有机物、水溶性盐和碳的损失较为迅速,而到分解时间为第 9 个月以后凋落物质量、有机物、水溶性盐和碳的损失又趋于平缓。(2) 水溶性盐含量较高的凋落物,水溶性盐在质量损失中占有较高比例。花花柴水溶性盐损失率高于骆驼刺和胡杨而导致质量损失率也高于骆驼刺和胡杨,而花花柴有机物损失率却低于骆驼刺和胡杨。传统分解模型中利用初始凋落物化学性质来预测凋落物分解特征并不适用于极端干旱区的凋落物分解。(3) 在极端干旱区,降雨同样是影响和限制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原因,降雨是导致凋落物质量、有机物和水溶性盐损失的直接因素,光照对凋落物分解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4) 与悬空处理对比,地表和 2 cm 埋深处理显著提高了凋落物的质量、有机物和水溶性盐的损失。光照下土壤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对地表和 2 cm 埋深的凋落物分解起到重要作用。(5) 与自然光照条件相比,遮 UV(紫外线) 和黑暗处理显著降低了凋落物的质量、有机物、水溶性盐和碳的损失率,表明极端干旱地区 UV 辐射是促进凋落物的分解的重要因素。
学科主题植物学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5284]  
专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成道. 极端端干旱区 3 种优势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征[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