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藻属和假单胞菌的碳酸酐酶与金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作者 | Syed Muhammad Iqbal Azimuddin |
| 答辩日期 | 2019-06-30 |
| 文献子类 | 博士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 授予地点 | 北京 |
| 导师 | 潘响亮 |
| 关键词 | 耐盐性碳酸酐酶 同源建模 汞结合蛋白 泛基因组分析 锌金属相互作用 汞毒性 细胞外聚合物 Halotolerant Carbonic anhydrase homology modeling Mercury binding proteins pan genomic analysis Zinc metal interaction Mercury Toxicity Extra 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
| 学位专业 | 理学博士 |
| 其他题名 | Metal interacting carbonic anhydrase of Dunaliella viridis and pseudomonas stutzeri |
| 英文摘要 | 汞是一种有毒元素,它能损伤细胞体系的许多生理功能。在汞污染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细菌,会获得或者激活某些基因,这些基因能够将金属汞转化为无毒形式的汞。在高盐和有毒金属的压力胁迫下,基因构成和蛋白质包括一些酶会发生特定的变化,以应对不利的环境。碳酸酐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与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相关的酶。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同源性建模、锌金属相互作用预测、碳酸酐酶序列分析和汞解毒/碳酸酐酶基因的 pan 基因组分析,探讨了微生物对高盐和高汞环境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为了应对不利环境,碳酸酐酶表面获得了较多的酸性残基,可能形成了带正离子的盐桥。这样可以减少其表面积,同时还能拥有更多的极性残基。在研究和模拟的结构中,锌与组氨酸残基氮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保守,只在催化区域的序列模式有少量变化。Pan 基因组分析显示,碳酸酐酶和汞结合蛋白的基因都位于独特的、共享的核心区域,表明这些基因存在多个拷贝。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高盐、高汞胁迫环境下耐盐微生物的典型特征和遗传迁移元件。基因组结构的典型变化是由环境因素引起,这种变化不仅由环境中非生物组分驱动,也受到生物组分驱动。 |
| 学科主题 | 生态学 |
| 语种 | 英语 |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5303] ![]()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Syed Muhammad Iqbal Azimuddin. 杜氏藻属和假单胞菌的碳酸酐酶与金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