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树轮生理模型的天山两种不同树种径向生长的模拟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吴燕良 |
答辩日期 | 2019-06-30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甘淼 ; 于瑞德 |
关键词 | 径向生长 VS-oscilloscope 模型 雪岭云杉 西伯利亚落叶松 Radial growth VS-oscilloscope model Picea schrenkiana Larix sibirica Led |
学位专业 | 理学硕士 |
其他题名 | Radial Growth Simulation of Two Different Tree Species in Tianshan Mountains Based on Tree Ring Model |
英文摘要 | 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 树木年轮以其分辨率高、样本分布广泛、时间序列长、定年准确等优势在揭示历史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山山脉是中国西北地区享负盛名的山脉,在该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树木年轮的研究工作,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响应关系来对过去气候开展重建工作,而用树轮生理模型来研究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较少。 本文所用树木生理模型主要是针对树木形成层的活动,通过控制影响树木细胞生长过程的主要外在气候因子来模拟细胞的变化,即外在因素主要对形成层细胞的线性生长速度产生影响从而限制树木生长。利用采自天山东部巴里坤地区森林上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及森林上限雪岭云杉的树芯样品,运用VS-oscilloscope 模型模拟西伯利亚落叶松及雪岭云杉的径向生长过程,分析雪岭云杉径向生长过程的限制性因素及主要限制时段,揭示森林上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生态指数的响应关系, 探索落叶松生长季物候与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比两种树种在 VS-oscilloscope 模型模拟的结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VS-oscilloscope 模型对天山东部巴里坤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的适用性较好,模型对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的径向生长过程有较好的模拟。(2) 上年 8 月及当年 7、 8 月温度对森林上限西伯利亚落叶松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森林上限西伯利亚落叶松的生长还受上一年 9 月降水的限制, 森林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的生长明显受到当年 5 月降水的限制, 上一年后半年气温对下限落叶松的生长的滞后性影响显著(P<0.05)。(3) 森林上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当年径向生长与春季降水显著正相关,与夏季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 上下限落叶松当年径向生长与不同气候生态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湿润指数与森林上下限树轮宽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与采样点上下限树轮宽度指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4) 模拟结果显示, 上下限落叶松的生长开始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生长结束日期有明显推迟的趋势,生长季长度有明显延长的趋势(P<0.001)。具体表现为上下限生长开始日期平均每年都提前 0.39d/y,上下限生长结束日期平均每年分别推迟了 0.21 d/y、 0.2167 d/y,上下限生长季长度日期平均每年分别延长了 0.5995 d/y、 0.603 d/y。上下限落叶松生长季物候具有较大的差别,上下限落叶松开始生长的时间基本一致,可下限落叶松生长结束日期比上限晚,从而下限的生长季长度比上限生长季长度更长。(5) 上下限落叶松生长开始日期与气温都表现为负相关,与 4 月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1)。 上下限落叶松生长结束日期与气温大多是正相关,与 8-9 月气温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1)。 上下限落叶松的生长和结束日期与降水的关系都不显著(P>0.05)。(6)森林上限雪岭云杉的径向生长模拟显示,土壤湿度决定的生长速率在生长季前期和 7-8 月有较大的差异,土壤湿度是限制雪岭云杉径向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温度决定的生长速率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别, 温度是决定雪岭云杉生长季开始的主要影响因子。 对比不同树种在 VS-oscilloscope 模型模拟的结果差异, 雪岭云杉的径向生长与生长季节的结束日期有一定的关系,与生长季节的开始日期关系不大,而西伯利亚落叶松的生长受生长季开始日期影响较大,生长结束日期对落叶松生长影响不大。 |
学科主题 | 自然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5364]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燕良. 基于树轮生理模型的天山两种不同树种径向生长的模拟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