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菌侵染的相关性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沈阔程; 陈倩文; 齐梅; 彭子嘉; 樊军锋; 余仲东 |
刊名 | 林业科学
![]() |
出版日期 | 2020 |
卷号 | 56期号:12页码:75-82 |
关键词 | 杨树 叶片组织结构 松杨栅锈菌 抗锈性 |
ISSN号 | 1001-7488 |
英文摘要 | 【目的】分析杨树叶片物理结构与其抗锈性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形态学指标,为指导生产中抗锈病杨树种质筛选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河实验站29种杨树无性系秋末夏孢子堆密度;并采集树冠下层成熟叶片,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分析杨树叶片解剖结构间的差异,蜡质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等12个叶片结构指标与叶片夏孢子堆密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夏孢子堆密度Euclidean聚类中,29个杨树无性系可分为3组,结合杨树派别分类得出白杨派杨树为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非寄主、黑杨派为较强抗病寄主、青杨派为易感病寄主,黑杨派69杨♀与青杨派青杨♂杂种一代(F1)呈现出易感病特征,杂交杨树抗锈性与父本抗性密切相关。寄主杨树中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总厚度显著大于非寄主杨树;而栅栏组织厚度、相邻气孔距离及海绵组织细胞密度则显著小于非寄主杨树。在寄主杨树中易感病组上表皮厚度显著小于较强抗性组。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蜡质厚度、下表皮细胞壁厚度与抗锈病能力具有一个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杨树的抗锈病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蜡质厚度和下表皮细胞壁厚度可作为快速筛选抗锈病杨树品种的2个形态学指标。 |
语种 | 中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650)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600103-4-2)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2432] ![]() |
专题 |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沈阔程,陈倩文,齐梅,等. 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菌侵染的相关性[J]. 林业科学,2020,56(12):75-82. |
APA | 沈阔程,陈倩文,齐梅,彭子嘉,樊军锋,&余仲东.(2020).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菌侵染的相关性.林业科学,56(12),75-82. |
MLA | 沈阔程,et al."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菌侵染的相关性".林业科学 56.12(2020):75-8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