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过去500年夏季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冯雯2; 李可军1; 翟倩1; 占腊生3
刊名第四纪研究
出版日期2013
卷号33期号:1页码:126
关键词气候变化 降水量 经验模式分解分析 太阳活动
ISSN号1001-7410
英文摘要利用连续小波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1470~2002年每年夏季降水量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成分分析,探索全球气候变暖下的该地区降水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小波分析表明,降水量指数的可能周期有2.57a,4.83a,10.65a,23.25a,48.56a,68.30a和105.90a的周期,在95%置信水平有统计意义的周期是2.57a和23.25a的周期。这些周期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周期相联系,不仅包含了气候系统内部(平流层准2a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非线性作用,还包含了气候系统外(主要是太阳活动)受强迫的周期变化,且二者在原始降水量中所在比重相当,共同反映了原始降水量的绝大部分变化。降水量不只是在百年尺度上受太阳活动的驱动,在数十年尺度上也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夏季降水量指数和夏季温度指数同相位反相关,全球增温并没有明显地改变二者之间的反相关关系。近百年来全球变暖期间,夏季降水量出现明显的新特征:短周期成分(小于30a的周期)的振幅比以往要显著大,而长周期成分的振幅比以往要显著小,同时呈现降水量逐年减少的长期变化趋势。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bao.ac.cn/handle/114a11/57625]  
专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昆明理工大学
3.景德镇陶瓷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冯雯,李可军,翟倩,等. 中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过去500年夏季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分析[J]. 第四纪研究,2013,33(1):126.
APA 冯雯,李可军,翟倩,&占腊生.(2013).中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过去500年夏季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分析.第四纪研究,33(1),126.
MLA 冯雯,et al."中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过去500年夏季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分析".第四纪研究 33.1(2013):12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国家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