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红砂基因组大小变异及物种分化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范兴科; 燕霞; 冯媛媛; 冉进华; 钱朝菊; 尹晓月; 周姗姗; 房庭舟; 马小飞
刊名生物多样性
出版日期2021
卷号29期号:10页码:1308-1320
关键词Reaumuria soongarica DNA C-值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 异源多倍化杂交物种形成 物种多样性
ISSN号1005-0094
英文摘要红砂(Reaurnuria soongarica,柽柳科)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温带荒漠的建群灌木,该物种内部经历过分化和杂交事件,是研究荒漠植物多样性发生和杂交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然而,红砂不同群体的倍性水平尚不清楚,制约了对其物种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了确定红砂不同支系的倍性及基因组大小变异模式,本研究以红砂幼苗根尖为实验材料,以野生番茄(Solanum pimpine llifolium)作为内标物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分别来自北疆支系及其可能的亲本支系(东部和西部支系)的共8个红砂群体进行了DNA 1C-值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红砂东部支系的DNA 1C-值(1.149±0.012 pg)略小于西部支系的1C-值(1.195±0.031 pg)。北疆支系中阜康(FK)和沙湾(SW)群体的DNA 1C-值处于东、西支系的1C-值之间,而火烧山(HSS)和五彩城(WCC)群体的1C-值接近东、西支系1C-值的2倍。结合之前的分子标记结果,我们推测北疆支系中阜康和沙湾群体为东、西部支系的同倍体杂交种群,而火烧山和五彩城群体属于异源四倍体杂交种群。不同倍性的北疆群体起源于不同的杂交事件,可以划归为不同的物种。
语种中文
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0416) ;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G202401) ;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200)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BRZD1809)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2613]  
专题植物研究所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中国科学院大学
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范兴科,燕霞,冯媛媛,等. 红砂基因组大小变异及物种分化[J].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308-1320.
APA 范兴科.,燕霞.,冯媛媛.,冉进华.,钱朝菊.,...&马小飞.(2021).红砂基因组大小变异及物种分化.生物多样性,29(10),1308-1320.
MLA 范兴科,et al."红砂基因组大小变异及物种分化".生物多样性 29.10(2021):1308-13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