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下游胡杨群落多样性沿河岸距离的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张晓龙; 周继华; 来利明; 郑元润![]() |
刊名 | 生态环境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1 |
卷号 | 30期号:10页码:1952-1960 |
关键词 | 胡杨 群落结构 植物区系 多样性特征 沿河梯度 |
ISSN号 | 1674-5906 |
DOI | 10.16258/j.cnki.1674-5906.2021.10.002 |
英文摘要 | 胡杨(PopuluseuphraticaOliv.)是荒漠河岸林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对维持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稳定和抑制荒漠化有着重要意义。为科学认识极端干旱荒漠河岸地带胡杨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沿河岸距离的变化规律,选择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地带自然分布的胡杨林作为观测样地,沿垂直河岸方向上设置9个采样点,分析沿河梯度上胡杨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沿河梯度上,共有物种7科9属9种,物种多样性低,胡杨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重要值为0.61—0.90),是群落优势建群种。植物区系贫乏,单种科和单种属占比高,具有明显温带属性,且与古地中海成分地理联系密切。随着沿河岸距离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由乔-灌-草向乔-草类型过渡,植物群落盖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显著变化趋势,在距河650 m处达到最大,为74.33%,灌木层盖度总体上低于乔木层和草本层。胡杨群落多样性指数偏低,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大值分别为7、0.66、1.31、0.81。α多样性指数随沿河岸距离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在距河650—800 m之间达到峰值,其中Pielou指数变化不显著。Cody指数在距河650—800 m和800—950m之间出现较大值,而S?rensen指数较小,表明该区域β多样性最大,胡杨群落样地间异质性程度高。在黑河下游荒漠河地带,土壤水盐变化限制和调控着草本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对胡杨林群落多样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该地区沿河胡杨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格局,也将为荒漠河岸胡杨林植物资源的管理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
语种 | 中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425301) ;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20L0261) ; 山西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N-202023)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2660] ![]() |
专题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晓龙,周继华,来利明,等. 黑河下游胡杨群落多样性沿河岸距离的变化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2021,30(10):1952-1960. |
APA | 张晓龙,周继华,来利明,&郑元润.(2021).黑河下游胡杨群落多样性沿河岸距离的变化特征.生态环境学报,30(10),1952-1960. |
MLA | 张晓龙,et al."黑河下游胡杨群落多样性沿河岸距离的变化特征".生态环境学报 30.10(2021):1952-196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