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岑宇; 王成栋; 张震; 任侠; 刘美珍; 杨帆
刊名植物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18
卷号42期号:03页码:265-276
关键词地上活体生物量 凋落物生物量 根系生物量 碳密度 环境因子 天然草地
ISSN号1005-264X
英文摘要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与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草地植物碳库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具有重要意义。2011–2013年以河北省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地上活体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以及各组分的碳密度。结果表明:温性草原、温性草甸、温性山地草甸、低地盐化草甸、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6种草地类型的总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低地盐化草甸总生物量最高,为2 770.2 g·m~(–2),而温性草原最低,为747.6 g·m~(–2),前者约为后者的3.7倍;地上活体生物量最大的是低地盐化草甸,其次是暖性灌草丛和温性山地草甸,最小的是温性草原,分别为285.0、235.1、203.1和110.6 g·m~(–2);凋落物生物量也是低地盐化草甸最大,其次是温性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分别为584.0、187.9和91.0 g·m~(–2)。6种草地类型的根系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是地上生物量的1.9–4.3倍,不同草地类型根冠比的平均值为3.1;低地盐化草甸的根系生物量最高,为1 901.3 g·m~(–2),温性草原的根系生物量最低,只有低地盐化草甸的1/3。在各类草地生物量碳密度方面,低地盐化草甸的地上活体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与根系碳密度均为最大,分别为132.7、81.2和705.9 g C·m~(–2)。草地地上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少而后增加(p<0.05);草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随大于10℃积温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升高(p<0.01)。该研究中暖性灌草丛多分布在石质山区,土层很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都比土层较厚的草甸草原低。可见,在较大区域比较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时,应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地理等因素。
语种中文
资助机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403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056)~~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3032]  
专题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鄂尔多斯水土保持局
2.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中国科学院大学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岑宇,王成栋,张震,等. 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03):265-276.
APA 岑宇,王成栋,张震,任侠,刘美珍,&杨帆.(2018).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生态学报,42(03),265-276.
MLA 岑宇,et al."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生态学报 42.03(2018):265-27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