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任鹏; 余建平; 陈小南; 申小莉; 宋虓; 张田田; 余永泉; 丁平 |
刊名 | 生物多样性
![]() |
出版日期 | 2019 |
卷号 | 27期号:1页码:13-23 |
关键词 | 红外相机技术 白颈长尾雉 分布特征 气候 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 |
ISSN号 | 1005-0094 |
英文摘要 | 为了解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们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网格化监测。共有44个公里网格拍摄到白颈长尾雉,独立探测数量为211次,雌雄性比为1:1.64。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其探测率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油茶(Camelliaoleifera)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依次递减,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冬、春两季,白颈长尾雉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较小,而夏、秋两季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增加,其分布在海拔段(F_(4,12)=3.76, P 0.05)。这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拔和气温影响,随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显示,最优模型仅保留"100 m内水源"这一个变量,次优模型是"100 m内水源×海拔",最优和次优模型的权重分别为0.18和0.14,"100m内水源"和"海拔"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在保护区内分布的重要因子,重要值分别为0.82和0.51。因此,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并非仅由某一个或几个环境变量决定,而是由多个环境变量共同决定。气温的变化和对不同海拔段的选择是导致白颈长尾雉形成不同季节分布格局的原因。 |
语种 | 中文 |
资助机构 | 浙江省科技计划(2015C02016)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3247] ![]() |
专题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保护中心 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任鹏,余建平,陈小南,等.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J]. 生物多样性,2019,27(1):13-23. |
APA | 任鹏.,余建平.,陈小南.,申小莉.,宋虓.,...&丁平.(2019).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27(1),13-23. |
MLA | 任鹏,et al."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 27.1(2019):13-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