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级牡蛎净化工艺技术与参数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文超![]() |
答辩日期 | 2022-05-15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导师 | 孙建明 |
关键词 | 净化 牡蛎 环境因子 紫外 间歇式臭氧曝气 |
学位名称 | 工学硕士 |
英文摘要 | 牡蛎是世界性的水产养殖物种,也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经济贝类。当前,牡蛎养殖海域仍然存在各类水质污染问题,影响牡蛎品质和食品安全,尤其是作为高端食材的生食牡蛎,水产品安全和产品品质无法保障。为降低牡蛎食用风险、提高牡蛎产品价值,满足人们对生食牡蛎的市场需求,本研究通过循环水净化工艺,摸清了温度、盐度、水交换率、紫外和臭氧等对牡蛎净化的影响规律,探索了生食牡蛎净化工艺技术和参数,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本研究设计的循环水净化系统中,温度、盐度和水交换率对牡蛎体内菌落总数的净化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 < 0.05);温度和水交换率对牡蛎体内大肠菌群的净化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 < 0.05);在温度15 ~ 25 ℃、盐度15 ~ 30和水交换率2 ~ 12 次/h条件下,经48 h净化后,牡蛎体内菌落总数 ≤ 4 log CFU/g,大肠菌群 ≤ 10 CFU/g,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达到生食要求。 (2)在本研究设计的循环水净化系统中,紫外辐照剂量6.22 ~ 9.33 J/cm3条件下,经48 h净化后,牡蛎体内菌落总数 ≤ 4 log CFU/g,大肠菌群 ≤ 10 CFU/g,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达到生食要求。紫外辐照剂量对牡蛎体内菌落总数的净化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 < 0.05)。但紫外辐照剂量达到一定(6.22 J/cm3)时,继续增加紫外辐照剂量对牡蛎体内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净化效率无显著性影响。 (3)在本研究设计的循环水净化系统中,臭氧流量1 L/min ,间隔6 h 曝气20 ~ 30 min的条件下,经36 h净化后,牡蛎体内菌落总数 ≤ 4 log CFU/g,大肠菌群 ≤ 10 CFU/g,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达到生食要求。间歇式臭氧曝气对牡蛎体内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净化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 < 0.05)。臭氧对大肠菌群的净化效果优于菌落总数的净化效果;间歇式臭氧曝气方式在较高浓度(1.41 mg/L)下不影响牡蛎的正常代谢,并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净化效率和净化成本考虑,建议净化温度为20 ~ 25 ℃,净化盐度为20 ~ 25,净化水交换率为4 次/h,紫外辐照剂量3.11 J/cm3,臭氧剂量为0.97 ~ 1.08 mg/L。 |
语种 | 中文 |
目次 | 目 录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332]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文超. 生食级牡蛎净化工艺技术与参数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