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离子液体电喷雾微推力器的浸润性研究和原理样机研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薛森文
答辩日期2022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康琦
关键词复合式发射极 外部湿润 离子液体电喷推力器 电湿润 微推力测量
学位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其他题名Study on the wettability and prototype of ionic liquid electrospray thruster
英文摘要

微型电推进技术在微纳卫星的(质量<100kg)轨道维护、姿态控制、卫星编队飞行等航天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子液体电喷雾推进器(ILET)作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比冲高、推力连续可调、推力精度高、不需要中和器等优点。与脉冲等离子体推进器(PPT)、真空电弧推进器(VAT)、场发射电推进器(FEEP)等其他微型推进器相比,ILET作为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的推进装置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ILET发射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外部润湿型、毛细管型和多孔介质型。外部润湿型通过改变发射极的结构和材料,与离子液体实现完全浸润,并在发射极外表面形成液膜,达到连续浸润发射极的目的,由此保证连续发射。毛细管型则需要一个由微泵、微阀、微流道、管路和储液装置组成的主动供液系统。多孔介质型是通过材料孔隙间液体的毛细力被动供给液体的。这三种供液方式都面临着ILET发射极浸润的问题。浸润效果对ILET的工作方式、推力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以及推力噪声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发射极外部液体的浸润模式、液面构型、浸润速度和浸润效果对提高ILET的性能尤为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探究大气环境下复合式外部润湿型发射极浸润弯月面的理论解与仿真解;数值模拟静电场中复合式外部润湿型发射极被离子液体电润湿的过程;研制外部润湿型发射极并对单针ILET的束流进行测试;研制出可扩展的外部润湿型发射极阵列并搭建束流、推力和比冲测试系统对其性能进行测试。

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针-毛细管离子液体电喷雾推进器发射极结构,并对供液和无供液条件下发射极的浸润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发射极物理尺寸L、d、θ、β以及离子液体与结构之间的接触角α、γ共同决定了弯月面的构型。通过分析各变量对浸润的影响,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发射极浸润规律。此外,在供液条件的数值模拟中发现了浸润弛豫和周期性浸润振荡的现象,为发射极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考虑到Bond<<10-2和推力器工作在空间环境中,液体主要受表面张力和粘性力的影响。同时,离子液体与结构形成的弯月面满足旋转轴对称和常平均曲率曲面的假设,从而得到准静态弯月面,即Delaunay曲面的数学解析表达式。对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解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和较小的拟合偏差。此外,还探讨了将不同的弯月面拟合到相应的Delaunay曲面上的分类推论。

其次,深刻剖析离子液体在静电场中的流体动力学机理是保证离子液体电喷推力器获得良好润湿性的理论基础。稳定并持续的电润湿发射极与推力的噪声、分辨率及其稳定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急切需要探索离子液体在静电场电润湿发射极的规律来提升推力器的性能。本文继而提出了一种由v形刀刃状发射极和方形毛细管复合而成的发射极结构。对正常重力和大气条件下的发射极电润湿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发射实验,探索了离子液体层在发射极外表面扩散的过程。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发射极尺寸d1、d2、θ共同决定了电润湿速度、润湿电压阈值和液层厚度。通过分析各种变量对电润湿的影响,总结出离子液体电喷雾推进器完整的发射极电润湿规律,为优化发射极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考虑发射极尺度和Bond≈1,静电场中的弯月面主要受重力、表面张力、粘滞力和电泳力的影响。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电泳力是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计算的,该方法将离子液体作为介电介质,以保证半月板的连续性。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液相层破裂形成离子发射前的发射极电润湿过程。

再次,提出了一种制造外部润湿型发射极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低速线切割(LSWC)与电化学腐蚀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三步法制备外部润湿型发射极。首先,通过LSWC对钨长方体进行成形,得到发射体的几何形状。其次,用超强酸清洗发射器,去除严重阻碍离子液体湿润发射极的氧化层。最后,采用电化学刻蚀法在发射体表面刻蚀微通道。通过上述步骤制备的钨发射极可获得优异的润湿性,其微通道可降低壁面与离子液体的接触角,增强离子液体沿发射极爬升的毛细力。离子液体在发射极表面扩散成均匀的液膜,保证稳定连续的流量供应,使推进器能够长时间工作在低噪声、高分辨率、高推力功率比的纯离子发射模式下。通过对酸洗前后各元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了去除氧化层的可行性。采用金相显微镜和轮廓仪对发射极的微观形貌进行了测量和观察,包括微通道的结构和尺寸、针尖的尺寸和液膜的厚度。通过反复观察和评价,记录了最优的刻蚀参数,包括交流电压的幅值和频率、刻蚀时间、发射极浸入溶液的深度和NaOH溶液的浓度。为了比较外部润湿型发射极和多孔型发射极的性能,采用相同的工艺分别制备了两种发射极。在发射试验中,总结了束流电流、束流分辨率和束流噪声、点火可靠性和发射时间等方面的结论。发射实验表明,外部润湿型发射极具有更好的润湿性,且微通道不易被电化学反应产物堵塞,保证具有较好的发射性能。

最后,研发出可扩展的外部润湿型发射极阵列,对其束流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证明外部润湿型发射极阵列可以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射,并能实现束流的多级调控,单个阵列模块分别发射阴阳离子的最大束流均可以达到800μA。单个阵列模块的分辨率优于3μA,束流噪声小于1μA,最大功率2W,可以实现以1Hz阴阳离子交替发射的工作模式。启动时束流响应时间在百毫秒量级,在正常发射期间以50v和100v为电压增量采集束流台阶,发现束流有很好的电压跟随性,即极快的束流响应。每3个拥有相似伏安特性曲线的阵列模块成为1组,总共3组。每组的最大束流可以达到2mA,功率小于5.5W。搭建了闭环控制的微推力和比冲的测量系统,最大推力144μN,对应比冲1588s,推力分辨率优于0.1μN。

语种中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89134]  
专题力学研究所_国家微重力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薛森文. 离子液体电喷雾微推力器的浸润性研究和原理样机研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