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天鹰座分子云中恒星形成区域的甲醛和 CO 观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KOMESH, TOKTARKHAN
答辩日期2020-12-0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
关键词星际分子 分子云 致密核 运动学与动力学 恒星形成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其他题名H2CO and CO observations of star-forming regions in the Aquila molecular cloud
英文摘要理解和认识恒星形成过程对现代天体物理学至关重要。分子气体云在引力作用下坍塌形成致密核,并在致密核中形成恒星。近年来,对分子云的大量观测研究确定了分子云中恒星形成的物理条件和性质,揭示了恒星形成的大致过程。但是,至今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恒星形成早期阶段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质还不清楚,恒星形成区周围环境如何影响恒星的形成还需要深入研究。天鹰座分子云 (AMC) 是穿过银河系银盘中央区域的宇宙尘埃暗条的一部分。分别为位于分子云西部的Serpens South(年轻嵌入式星团)和东部的W40(与HII区成协的星团)是两个有名的恒星形成区,它们是观测研究恒星形成的热点区域。 AMC中不同类型与演化阶段的恒星形成区域,为研究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与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本文利用H2CO吸收线和12CO同位素分布研究AMC中HII区和年轻嵌埋星团的结构形态,恒星形成区域和非恒星形成区域分子气体与星际尘埃之间的关系。为了在更小尺度上研究HII区,我们还使用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LMA) 干涉阵观测研究超致密(HC)HII区G345.01(HII区域演化第一阶段)。首先,我们使用新疆天文台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AMC做了大尺度的甲醛(H2CO(110-111))吸收线和氢射电复合线(H110α)成图观测。H2CO(110-111)吸收线的观测结果确定了受到Aquila分子云复合体中正在形成的恒星影响的区域及其动力学特性。H2CO的激发温度(Tex)的分布确定了两个已知的恒星形成区W40和Serpens South,一个新的较小恒星形成区Serpens 3。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在AMC中发现了称为光致离解区(PDRs)的区域。通过比较原恒星-星前核和不同区域的物理参数,研究选择性离解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恒星形成区域的演化时标与选择性离解的影响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关系。使用12CO,13CO和C18O(J = 1-0)谱线观测研究AMC中正在进行的恒星形成活动,使用70 µm和250 µm观测数据探测周围的物质,并作为核演化时标的指标。原恒星-星前核大多处于C18O柱密度最高的点,它们不断增加的演化时标与其所在位置的70µm / 250µm辐射强度比相关。 13CO /C18O丰度比(提供这些区域的离解速率)与70µm / 250µm的流量密度比(反映恒星形成活动的演化时标)相关。最后,我们使用ALMA对G345.01 HC H II区做了尘埃连续谱与分子谱线观测,以检验HC HII区应与旋转的热分子核相关的猜想。 我们使用SO2和CH3CN的高能跃迁寻找与3000 AU尺度上的旋转核一致的速度梯度。另外,我们探测到被氢复合线H29α示踪的电离气体。在假设局部热动平衡(LTE)与光薄的前提下,我们通过 population-diagram方法获得CH3CN旋转温度(Trot)与柱密度,通过G345.01 HC H II区中速度分布的特征发现,下落运动在该区域的气体运动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语种中文
页码84
源URL[http://ir.xao.ac.cn/handle/45760611-7/4739]  
专题研究生
新疆天文台_射电天文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KOMESH, TOKTARKHAN. 天鹰座分子云中恒星形成区域的甲醛和 CO 观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