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外相机网络调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及雉类多样性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陈声文; 余建平; 陈小南; 申小莉; 李晟; 马克平![]() |
刊名 | 兽类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6 |
卷号 | 36期号:03页码:292-301 |
关键词 |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动物多样性 |
ISSN号 | 1000-1050 |
DOI | 10.16829/j.slxb.201603005 |
英文摘要 |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地调查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地栖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组成。调查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其中兽类和雉类的照片和视频共67 086份,有效探测数16 129次,包括分属6目15科的野生兽类21种、野生雉类5种、家畜及家禽4种。记录到雉类以外的其它鸟类52种,分属6目15科。在野生兽类和雉类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为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35%。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物种2种,"近危NT"的物种5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27%。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的动物1种,"易危"7种,"近危"5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50%。独立探测数最高的兽类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雉类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调查显示古田山保护区内受威胁的野生兽类和雉类的比例较高。本次调查将红外相机均匀布设于整个保护区,持续时长一年,全面监测保护区内兽类和雉类的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为古田山保护区后续的科研项目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
语种 | 中文 |
资助机构 | 科技部“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子课题“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字标本馆建设与示范”专题(2005DKA21400)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4825] ![]() |
专题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3.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声文,余建平,陈小南,等. 利用红外相机网络调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及雉类多样性[J]. 兽类学报,2016,36(03):292-301. |
APA | 陈声文,余建平,陈小南,申小莉,李晟,&马克平.(2016).利用红外相机网络调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及雉类多样性.兽类学报,36(03),292-301. |
MLA | 陈声文,et al."利用红外相机网络调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及雉类多样性".兽类学报 36.03(2016):292-30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