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实践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方精云; 白永飞; 李凌浩; 蒋高明; 黄建辉; 黄振英; 张文浩; 高树琴
刊名科学通报
出版日期2016
卷号61期号:02页码:155-164+133
ISSN号0023-074X
关键词草牧业 人工草地 粮食安全 牧区可持续发展
英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伴随而来的是饲料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我国种植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导致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我国4×10~8 hm~2草地本应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草业长期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国家对草地畜牧业投入不足,导致生产经营规模小、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草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分析表明,发展人工草地是大幅提升我国草地生产功能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的人工草地可以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为此,本项目组提出"用小保大"的"草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小面积的优质土地(不多于区域面积10%的土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大幅提高优质饲草产量;而对大部分天然草地(大于90%的土地)进行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提升其生态功能.为践行"草牧业"发展模式,本项目组提出在草原牧区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构想,即在较大的区域内,进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科学配置和调控,形成以人工草地和现代化畜牧业为主,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为补充的多元产业结构,并大幅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本文还在梳理我国草原牧区发展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牧草良种选育、人工草地种植、牧草高效收获、水分有效利用、天然草地保护与适度利用、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合理配置、以及牧区系统发展等我国牧区发展应遵循的7个原理.
语种中文
资助机构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SZD-EW-Z-012) ;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2011-4-13-1)资助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CB9543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30012,31321061)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4876]  
专题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方精云,白永飞,李凌浩,等. 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实践[J]. 科学通报,2016,61(02):155-164+133.
APA 方精云.,白永飞.,李凌浩.,蒋高明.,黄建辉.,...&高树琴.(2016).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科学通报,61(02),155-164+133.
MLA 方精云,et al."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科学通报 61.02(2016):155-164+13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