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天区不同演化阶段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THAWICHARAT SAROTSAKULCHAI
答辩日期2019-07-0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钱声帮
关键词密近双星 食双星 恒星演化 磁活动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其他题名Observ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of Southern Sky Contact Binar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volution
英文摘要密近双星是两子星距离较近,一子星对另一子星演化产生影响的恒星系统。密近双星拥有不同的几何结构,如分离双星、半接双星和相接双星,它们对了解密近双星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接双星是两子星均充满并溢出各自的洛希瓣且具有一个公共包层的强相互作用型密近双星,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天体物理学中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大多数望远镜都位于北半球,处于北天区的相接双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观测和研究。然而,由于位于南半球的望远镜很少,南天区的相接双星被研究的较少。本文将对南天区研究很少的不同演化阶段的相接双星进行观测与研究。所用的望远镜包括在智利的60 厘米望远镜(PROMPT-8)、云南天文台的 1 米和 60 厘米望远镜以及阿根廷 2.15 米望远镜。通过观测,获得了一系列南天区样本星 TY Pup、RW Dor、YZ Phe、AV Pup 和 AY Pup 等的完整光变曲线和极小时刻。通过采用 Wilson-Devinney 程序以及 O-C 方法,分别对南天区样本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周期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一批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相接双星,获得了它们的物理参量。寻找围绕样本星转动的伴星天体,探讨样本星的结构特征和演化状态等。取得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发现著名的亮食双星 TY Pup 是一颗极小质量比、极深度的相接双星。揭示它处于相接双星演化的末端,将并合形成快速自转的特殊单星,并产生亮红新星爆发。通过 O-C 曲线的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近距离的伴星天体,表明伴星天体可能在双星的早期动力学相互作用和晚期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获得了大熊座 W 型相接双星 RW Dor 的两套完整的光变曲线,发现它是一个 W 次型的大质量比浅度相接双星。同时发现它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基础上叠加小变幅的周期性变化。轨道周期的长期较小和较浅的相接度表明它是新形成的相接双星。揭示了 RW Dor 是一颗通过情况 A 物质交流演化而来的相接双星,并将演化成相接度更高的相接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表明系统中可能存在褐矮星第三天,对探讨小质量亚恒星天体的形成等提供了丰富的线索。3、获得了极短周期双星 YZ Phe 的多套完整的光变曲线,并结合其它巡天资料发现 YZ Phe 的光变曲线随时间存在周期性变化,揭示了 YZ Phe 存在类似于太阳的磁活动周。通过光变曲线的分析发现子星表明存在黑子活动。与 RW Dor 一样,其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基础上也叠加小变幅的周期性变化。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揭示系统中的伴星天体是一颗小质量的冷星。4、获得了两个被忽视的周期相近的双星 AV Pup 和 AY Pup 的新测光资料,并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分别属于浅度和中度相接的 W 次型相接双星。 AV Pup的质量比高达 0.852,而 AY Pup 的质量比近为 0.43。通过 O-C 曲线的分析,发现 AV Pup 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增加,而 AY Pup 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这些发现表明它们可能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即: AV Pup处于 TRO 主导阶段,而 AY Pup 处于 AML 主导的不同演化阶段。另外,与前面的几个源一样,这两颗相接双星的 O-C 也可能存在周期性变化,揭示了第三天体的存在,也表明第三天体在相接双星中已经是普遍的。
学科主题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形成与演化
语种中文
页码138
源URL[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25445]  
专题云南天文台_双星与变星研究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THAWICHARAT SAROTSAKULCHAI. 南天区不同演化阶段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云南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