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博物”与“多识”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罗桂环
|
| 刊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出版日期 | 2018 |
| 卷号 | 17期号:04页码:10-16 |
| 关键词 | 博物 多识 动植物 厚生 |
| ISSN号 | 1671-6116 |
| DOI | 10.13931/j.cnki.bjfuss.2018067 |
| 英文摘要 | 大量的史实表明,从春秋时期孔夫子的提倡开始,中国古代学者一直重视"博物"和"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多识"强调应该多掌握动植物知识,它的内涵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对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质上,古代学者们积累动植物知识是为了解自然的相关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动植物资源来服务生产和生活,并且得到更多自然之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这种传统对中华文明的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和生态伦理发展影响深远。 |
| 语种 | 中文 |
| 资助机构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大突破项目“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第二期(Y621011017) |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705] ![]()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罗桂环. 中国传统的“博物”与“多识”[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4):10-16. |
| APA | 罗桂环.(2018).中国传统的“博物”与“多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04),10-16. |
| MLA | 罗桂环."中国传统的“博物”与“多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04(2018):10-1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