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环境:明清畿辅地区水稻种植初论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杜新豪 |
答辩日期 | 2012-05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曾雄生 |
关键词 | 畿辅 水稻 技术 环境 文本 传播 |
学位名称 | 理学硕士 |
学位专业 | 医学史与生命科学史 |
其他题名 |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Growing Rice in Jifu Reg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英文摘要 | 明清两代,政府及官方不遗余力地引进江南稻作技术,以在畿辅地区推广水稻种植,形成了明清农业史上一道风景。学界对此虽有涉猎,但很少有人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起因与背景。本文第一章从生态学史的三个重要维度——人口、资源与环境出发,来揭橥明清畿辅种稻运动背后所隐藏的背景,钩沉环境恶化、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地矛盾与粮食匮乏对这次水稻推广运动发生的推动作用。同时,重新厘清了先前畿辅稻作史研究中的若干观点。文章接着考察了畿辅稻作的技术来源与实践主体,认为稻作技术成熟的江南地区是畿辅稻作最主要的技术来源,江南的稻作技术主要经由文本知识传播与官员、农师、移民教授或示范等途径传入畿辅地区,且存在着畿辅区域内部技术传播的现象。畿辅稻作实践主体主要是当地农民、士兵、南人或农师。第三章以单个技术因子——肥料技术为例,分析江南肥料技术向畿辅传播的原因、途径及其结果,并结合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输入地的环境对其技术选择的影响来分析这次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的原因。笔者认为,畿辅地区种稻的最大障碍是环境因素,该地区的水土环境、光照与气温条件制约着南方水田技术在此地的应用,畿辅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亦影响着水田技术在该地的扎根与传承;南来稻作技术在对北方旱地进行适应的同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畿辅地区的某些局地环境。但在二者的互动颉颃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仍环境对技术的制约,农业技术必须以尊重环境为前提。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61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75] ![]() |
专题 | 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杜新豪. 技术与环境:明清畿辅地区水稻种植初论[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