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e-Science在中国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毅
答辩日期2014-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刘益东
关键词e-Science 科研信息化 发展分期 战略 政策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科学、技术与社会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olicy of E-Science of China
英文摘要最早提出“e-Science”概念的是JohnTaylor,2000年11月英国政府投入巨资建设e-Science,e-Science的理念也随之为人们所熟悉。英国之后,欧盟、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亦积极参与其中,e-Science的概念也随着各国实践的深入而发生了改变。我国在2000年开始着手e-Science的规划与建设,至今为止共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较为明显的标志性事件。酝酿期e-Science建设的重点在于寻求国际合作,在高性能计算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初创期的e-Science建设集中力量于e-Science的核心基础设施领域,e-Science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和应用都有众多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的e-Science开始在科研活动中发挥作用,并改变了一些学科传统的科研方法。成长期的e-Science建设主要关注应用层面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移动网格和多学科、跨学科应用体系方面进步显著。e-Science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着眼基础、重硬轻软,技术至上、理论滞后,动力单一、缺乏后劲等等,这些因素一方面既促进了e-Science某些要素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e-Science发展瓶颈的出现。中国科学院是我国e-Science建设的中坚力量,为e-Science的布局和成长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科学院自身的e-Science建设工作亦取得了很大成果。正在步入成熟期的中国e-Science体系该如何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问题,可惜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没有提出明确的e-Science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国e-Science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从e-Science的概念入手,探讨我国e-Science建设的背景与基础、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规划及其作用等问题,以期为我国e-Science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语种中文
页码59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98]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毅. e-Science在中国的发展与政策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